災情面前,擺在第一位的是“救”而不是“秀”;參與救災,重要的是真能耐而不是刷存在,任何帶有功利目的的念想和舉動都應該被摒棄。人道主義救援應有安全邊界、道德邊界、秩序邊界,只有科學的行動才越能集中有生力量、發揮有效作用、形成有利局面;那些懷揣私心的作秀者,只會壞了大局、亂了陣腳。
這背后,還有一個課題值得深思:應急救援力量,如何在相互合作中凝聚整體合力?當前,我國已基本建立包括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在內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關鍵是怎樣各司其職、整合資源、互相配合。災害突襲,國家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理應快速反應、沖鋒在前,而社會力量是有力補充,應該服從指揮、服務全局,在規則范圍內積極行動;災害退去,在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的過程中,社會力量更容易也更有空間大展所為。區分輕重緩急、立足不同階段、針對不同需求,應急力量科學分工、任務明確,才能將“五個指頭”握成“一個拳頭”。
應急救援與公益愛心,從來都不沖突。有人說,要讓網紅和明星做正確的事情。的確,公共治理需要公共力量,需要大家做正確的事,更需要大家正確地做事。找準定位、盡力發光,各安其位、各守其責,如此“人多”才能真正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