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一條河流自南向北蜿蜒流淌,給兩岸播下綠色,這就是和田河。發源于昆侖山深處的喀拉喀什河是和田河的源流之一,更是沿線縣市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河流。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保障南疆干旱地區農村飲水安全,付出了艱辛努力,實施了多項重大工程,還涌現出像王蔚這樣為發展水利事業和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鞠躬盡瘁的好干部。如今,喀拉喀什河上的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喀拉喀什河渠首等水利工程不僅提高了和田人民飲水質量,還實現了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讓這里綠洲面積不斷擴大,人民奔小康的步伐不斷加快。
今年以來,喀拉喀什河渠首、烏魯瓦提水利樞紐以及和田縣飲水思源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迎來了一批批參觀者,在這里接受著精神洗禮。

踏遍昆侖 造福人民
在墨玉縣薩依巴格鄉境內的喀拉喀什河岸邊,一個橫跨河流的渠首工程像一個巨大的閥門調節著河水流量。在喀拉喀什河渠首西側,安葬著為和田地區水利事業奉獻一生的王蔚。
“1983年,我被分配到和田縣水利局工作,負責全縣各鄉鎮的水利設計規劃。王蔚帶領我們對喀拉喀什河進行治理。我親眼看到他工作起來加班加點,常常熬到半夜。他看到農牧民群眾的灌溉和放牧用水得到保障,才稍微松了口氣。”5月12日,和田縣水利局退休干部買土送·買提奴日回憶著與王蔚一起工作的經歷。當天,和田縣水利局干部職工及退休黨員集體前來祭掃王蔚墓。
在王蔚墓不遠處,是王蔚事跡陳列館。展示柜內,一頂破舊的草帽、一個表面斑駁的水壺、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這些王蔚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帶領人們走進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世界。
王蔚出生于1925年,從西北農學院水利系畢業后,1958年,他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和田工作。他帶領水利工作者修建大量水庫、渠首、渠道等工程,使和田干旱缺水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
“王蔚不僅留下了大量水利工程造福和田人民,還留下一種精神。我們要向他學習,扎根基層干好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他的精神發揚下去。”王蔚事跡陳列館講解員吾爾克孜·阿不都吉力力說。

奉獻精神 澤被后人
沿著喀拉喀什河向南溯流而上,山路越來越崎嶇,翻越一個又一個達坂,群峰之中露出了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如今,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在灌溉、防洪、發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和田地區水利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要徹底解決人民群眾吃水難題、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建設大型水庫。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蔚就堅定了這個信念。”吾爾克孜說。為此,王蔚帶領工作人員來到昆侖山上海拔4800米的喀拉喀什河上游河段進行考察,收集了大量地質、水文、氣象資料,為水庫選址提供了科學依據。
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建成后,擴大了和田河流域灌溉面積,解決了和田河流域的春耕缺水難題,也保障了和田地區城鄉飲水供給。
可惜的是,王蔚并沒有看到這項工程開工。1991年4月27日,身患重病的王蔚被攙扶著登上烏魯木齊到和田的飛機。抵達和田后不久,他便長眠在這片他牽掛的土地上。
“位于和田縣境內的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凝聚了新中國第一代水利人王蔚的心血。我們要接過前人手中的接力棒,為發展新時代水利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田縣水利局黨組書記艾麥提江·薩吾提說。
“我是一名講解員,也是一名宣講員。我不僅要學習王蔚的奉獻精神,更要把他身上一個共產黨員的寶貴品質,通過宣講傳遞到基層群眾心中。”吾爾克孜說。


甜水入戶 幸福綿長
喀拉喀什河水經過烏魯瓦提水利樞紐處理,最終流向下游滋養著和田人民。在位于河流下游沖積平原的和田縣布扎克鄉托乎拉村,和田縣飲水思源紀念館便建在這里,館內記錄著黨和政府為當地人民送來甘甜水的歷程。
走進紀念館,展示墻上《新疆日報》刊登的和田縣改水工程勝利竣工的消息,把人們帶回到那難忘的一天。1995年10月1日,世世代代飲用澇壩水的和田縣人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專門建立了紀念館。館內設有改水工程圖片展廳、放映室等,儲存了大量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紀念館院子內還有和田縣改水紀念碑。
“輕輕擰開水龍頭,就能喝上安全、健康的自來水。今天我們過上這樣的好日子,真是要感謝黨和政府!”5月14日,家住和田縣布扎克鄉布扎克村的77歲老人麥提克熱木·托合提說。
走在布扎克村可以看到,渠道里流水潺潺,家家戶戶門前綠意盎然。“以前,我們的日常用水都來自村邊一個水坑。去打水時要騎著毛驢、帶著桶子,取回家后,要用紗布過濾掉水里的雜草、蟲子等雜物,放在大桶里沉淀之后,再燒開喝……”麥提克熱木說。
懷著感恩之情,和田縣修建了改水紀念碑,把為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這項民生工程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名字都銘刻在紀念碑上。紀念碑的造型像一個大大的“水”字,因而也被稱為“水字碑”。
紀念館院內,還建有托乎拉村自來水廠。近年來,和田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高飲水質量,在不少村子都建設了自來水廠,讓幸福甘甜水流入群眾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