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從阿克蘇市驅車前往柯柯牙紀念館,一路上,兩旁郁郁蔥蔥,一排排楊樹在眼前飛馳而過。這些楊樹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身份,它們是30多年前阿克蘇地區實施柯柯牙綠化工程時種下的第一批樹。如今,這些樹筆直挺拔,見證著柯柯牙綠化工程這一人間奇跡。

從1987年在柯柯牙的鹽堿荒地種下第一棵楊樹,到如今處處是滔滔林海,三十余載寒來暑往,阿克蘇人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播綠,建成了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的“綠色長城”,造林面積達120余萬畝,累計栽種4850萬株各類樹木。這里已成為聞名全國的“果籃子”,曾經的戈壁荒灘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百折不撓 在亙古荒原植綠
在柯柯牙紀念館里,柯柯牙植樹初期干部群眾使用過的坎土曼、鐵锨、十字鎬、獨輪車、水壺、飯盒、馬燈等勞動生活工具,已經銹跡斑斑,無聲地訴說著當年干部群眾為植樹造林付出的艱辛努力。
“狂風席卷著漫天黃沙,呼嘯著從遠處撲過來,霎那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遮天蔽日”,柯柯牙紀念館里一座巨大的電子屏中,播放著30多年前阿克蘇地區沙塵暴來襲時的情景,向參觀者展示昔日惡劣的自然環境。
溫宿縣城區東北部的柯柯牙,地處風口,是阿克蘇風沙的主策源地。二十世紀80年代,阿克蘇地區一年有100天刮沙塵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離阿克蘇城區最近的地方只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城市。風季時,從沙漠發端的強風漫卷黃沙,襲擊城市,一夜可摧毀萬畝農田。

“面對嚴峻的生存危機,遏制風沙,減輕沙漠威脅,改善各族群眾生存環境,成為當時阿克蘇地委的努力方向。1985年,阿克蘇地委作出在柯柯牙打造大型防風固沙生態林的決定。”柯柯牙紀念館館長宋興年向記者介紹。
要想在柯柯牙種樹談何容易!修渠、修路、平地、壓堿,每一步都難如登天。沉積了幾千年的黃土在鹽堿作用下堅如磐石,人們用盡各種方法,最后只有用爆破轟開柯柯牙堅硬的地層。柯柯牙土壤鹽堿含量最高的地方達9.87%,大大超過了國家規定的鹽堿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標準。經過無數次嘗試、失敗、再嘗試,終于將土壤的鹽堿含量降到了0.8%,植樹造林的準備工作完成了。
“1986年金秋時節,來自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干部、職工、群眾、學生,不分性別與年齡,憑著一把鐵锨、一雙手、一塊干馕,向亙古荒原柯柯牙開戰!”聽著宋興年講述當年的情景,數萬人在荒原上勞動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那一年參加綠化工程建設的干部群眾達5萬人次,共完成4000畝林帶的平整、開溝、挖渠、打埂、澆水、管護等各項工作。大家在荒原上揮汗如雨,耕耘著希望。”宋興年說。
狠狠地干 有啥困難都不怕
“這里的每一棵樹,就像我的孩子。”每隔一段時間,依馬木·麥麥提就要走進柯柯牙紀念館,在館內館外看一看、轉一轉。他離不開這片土地,一段時間不來,就覺得心里缺點啥。作為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柯柯牙最初種下的林地每一處都有依馬木的足跡。他見證了柯柯牙從昔日“漫卷狂風蝕春色,迷夢黃沙掩碧空”,到“風拂楊柳千頃綠,水潤桃杏萬園紅”。
如今,已經76歲的老人一說起當年的往事,第一句話便是,“地委秘書長握著我的手問,種下去的苗木能保證成活嗎”。問他的人是時任阿克蘇地委副秘書長、柯柯牙綠化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何俊英。老人說:“當時,我低頭想了一會,隨后抬頭看著他,說了一句,‘可以保證’。”
簡單的一句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承諾。“我是共產黨員,又是學林業的,如果樹種不活,臉往哪擱?”為了這句承諾,依馬木豁了出去,“狠狠地干,有啥困難也不怕”。
1987年,全地區的植樹大會戰開始。3月中旬至4月10日,第一批2000畝苗木種了下去。
樹,種下去容易,活下來難。在柯柯牙這樣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種樹,尤其如此。一場熱風襲過,樹苗就遍體鱗傷。要保證成活率,澆水、施肥、管護,一樣都不能放松。依馬木和同事們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口干馕;累了,就睡在林帶梗子上。
當年7月初的一天,依馬木與何俊英爬上一處高地,遠觀苗木的長勢。他們驚喜地發現,漫無邊際的戈壁荒漠中出現了一片激動人心的綠色,活了,樹一定活了!兩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經過檢測,2000畝苗木的平均成活率達到了87.5%,依馬木激動得一夜沒睡。

1987年秋季,柯柯牙又種下了1200畝苗木,這是新疆首次秋季植樹。第二年,樹木成活率達到98%,柯柯牙徹底擺脫了“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植樹老地方”的狀況。
柯柯牙紀念館的講解員還告訴記者,1988年,參與植樹的單位都收到了一個果籃。雖然數量不多,果實個頭也不大,但那是他們親手在柯柯牙種下的棗樹結出的果子。這些甘甜的紅棗,徹底擊碎了很多人心中“柯柯牙不可能種樹”的斷言。
一代接著一代干 一張藍圖繪到底
“從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一走進柯柯牙紀念館的大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被鐫刻在整整一面墻上。
今天的柯柯牙已是綠波蕩漾,果香四溢。阿克蘇人讓戈壁荒漠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然而他們并未停下腳步。
早在柯柯牙綠化工程實施時,為了讓已有綠化成果得以延續,政府在柯柯牙采取“以林養林”辦法,在防護林中套種蘋果、核桃、紅棗等經濟林。如今,亙古戈壁變成萬頃林海,套種的經濟林也成了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特色林果基地。這里成了薄皮核桃、蘋果、紅棗、香梨等優質特色果品主產區,成為阿克蘇地區的一張金色名片。

5月16日,記者來到溫宿縣,走進柯柯牙綠化工程實施后在戈壁上建起的原木本糧油林場,這里是著名的紙皮核桃“溫185核桃”的發源地,出產的核桃皮薄、飽滿、果肉香脆,廣受市場歡迎。
在村民木合旦·吐爾迪的果園里,小小的核桃果實已經掛上樹梢,每年20畝核桃能給他家帶來平均6萬元左右穩定收入。
今年阿克蘇地區又啟動的第五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再現萬人植樹熱潮。
繼柯柯牙綠化工程之后,阿克蘇地區相繼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渭干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空臺里克區域生態治理工程。柯柯牙已經成為一個綠色“泉眼”,使綠色蔓延流淌到阿克蘇的廣袤大地,流淌到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