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富蘊,風光正好。距離富蘊縣城54公里的可可托海鎮靜謐優雅,明澈如鏡的額爾齊斯河穿鎮而過。可可托海鎮處于阿爾泰山脈礦區,這里的三號礦脈是世界公認的稀有金屬“地質教科書”與“天然地質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三號礦脈用自己豐富的礦物資源撐起了蹣跚學步的新中國,為新中國償還前蘇聯外債和“兩彈一星”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巨大的礦坑,以及礦脈內壁一圈一圈盤旋向下的車道,提醒著每一位參觀者,這里曾發生過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三號礦脈 隱秘偉大
4月28日,記者站在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觀景臺前俯瞰,閉坑后的三號礦脈安靜地躺在群山環抱中,壯美而震撼。
“它烙下了命運多舛、苦難中國崛起的印跡,是它讓中國挺直了腰桿。”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經理譚勝利向人們講述礦脈歷史,豪情萬丈。

1935年,前蘇聯在可可托海找到8個綠柱石礦化點,這里原本是阿爾泰山脈上一處普通的山丘,經過探測才發現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資源。多年建設開采,礦脈由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巒,變成垂直深度超過140米的深坑。
“三號礦脈的開采史,深深嵌入了祖國的記憶。”譚勝利說。在三號礦脈被開采之前,新中國能夠獨立自主提取出來的有色金屬不足10種,有色金屬年產量不超過1.5萬噸。1950年,中蘇合營對礦區進行大規模開采,新中國最早的稀有金屬工業在這里拉開大幕。
“一切都是挑戰,但沒有人想過放棄。”曾參與礦脈勘測的第一代礦區工作者李慶昌回憶那段往事眼里噙滿淚水。
1960年,中國處于困難時期,前蘇聯卻撕毀協議,并要求中國限期償還外債。全國進入自新中國成立后前所未有的極端困難時期,可可托海礦區隨即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償還外債。當時的生產技術落后,條件很艱苦,要在缺乏技術和設備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可可托海人一邊組織研究相關技術,一邊用最原始的工具開采礦物。無數人在冬天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環境中,靠一錘一鎬、肩挑手提,完成了生產任務。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一則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消息。
最讓人感動的是三號礦脈為新中國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來自這里。
從1950年到1998年,三號礦脈一直在開采。由于國防保密需要,一段時期里“可可托海”這個地名,完全從中國地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11”這個神秘編號。直到上世紀80年代,可可托海解密,世人才得知在祖國西北邊陲小鎮發生過這樣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信仰光輝 賡續綿延
可可托海依礦生、依礦興。幾十年前,可可托海默默不語,如今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要把那段激情歲月講給世人聽。
走進地質陳列館一樓展廳,采礦工人的塑像昂然而立、神采奕奕,一下把人帶回那個浸透著汗水、淬煉著信念的艱苦年代。

“您看到的這幾張照片是上世紀60年代露天開采所拍,當時鋼釬和榔頭就是開采工具,在可可托海寒冷的冬天作業,為了防滑,工人們的鞋底要打上厚厚的輪胎片。工人們緊握鋼釬的雙手即便戴著手套也難以抵擋寒冷,出汗的手只要摘下手套就被粘下一層皮,凍傷事故經常發生。”譚勝利指著地質陳列館一樓展廳墻上的一張黑白照片,緩緩講述那些揪心的往事。每年都有許多人來地質陳列館參觀,睹物、追憶、緬懷,感受當年礦區工作者心甘情愿為國奉獻的信仰光輝。

講述三號礦脈的先驅,地質陳列館講解員引述最多的話是:“苦我們也不能苦國家,卡我們也不能卡國家,難我們更不能難國家。”幾句寫在墻上的標語,讓那段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變得生動起來,激勵一代代礦區工作者賡續奮斗。
70年前的一個盛夏,可可托海礦區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譚勝利說:“1951年,可可托海礦區第一個黨支部僅有8名黨員。到了1956年,人數增加到583名,這個時期黨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
前來參觀的富蘊縣庫額爾齊斯鎮文化東路社區黨員李紅霞說:“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共產黨人敢為人先、吃苦在前,才使得可可托海人團結一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行走在地質陳列館,一條條標語、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一頁頁資料文獻,讓那段充滿神秘色彩的時光平添了幾分厚重。
地質陳列館二樓展示了許多老物件,不少都是“礦二代”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2016年,陳列館進行升級改造,2017年7月1日對外開放后,巴哈提別克把收藏的關于可可托海的老物件和珍貴資料歸類整理后,全部捐獻給了陳列館。不僅如此,他還成了地質陳列館一名義務講解員。
“老一輩可可托海人用信仰之光扛起了為國分憂、為國爭光的重任,這段歷史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銘記。”巴哈提別克說,收藏每一件物品都是在追尋可可托海的歷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全中國人都能記住這個為國爭光的寶地。
紅色基地 再創新業
今天的可可托海早已揭開神秘面紗,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讓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可可托海礦區成為新疆首個國家級礦山公園,后來又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礦區變景區,“紅”成了這里的底色,激勵著小鎮永不停歇向前走。

尾礦堆被覆土和植被恢復,通往鎮區的山路變得平直,承載時代印記的礦脈、礦洞、地下深水電站等成為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每年春夏之交,可可托海進入旅游旺季,許多人都會到這里探究新中國第一代創業者在礦區艱苦奮斗、為國分憂、償還外債、助推“兩彈一星”的光輝歷程。
“我們以此為契機,串聯各核心景點,推出了多條紅色旅游路線。”譚勝利說。2015年,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將塵封半個世紀的阿依果孜礦洞開啟,使這個沉默數十載的礦洞重現昔日的神奇。
“三號礦脈、地質陳列館、阿依果孜礦洞、蘇式老木橋都是紅色旅游的熱門打卡地。”譚勝利說,4月以來,地質陳列館迎來客流高峰,最多的一天進館人數超過1000人。
經過這些年持續不斷深入挖掘和整合,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旅游內容不斷充實,形式不斷創新。“我們的目的是讓參觀者深刻領會紅色基地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銘記礦區工作者的英雄事跡,傳承老一輩的奮斗精神。”譚勝利說。
聆聽紅色故事,尋訪紅色足跡。5月1日,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一群青少年在此研學旅行,感受礦區當年的熱情。
可可托海紅色文化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對培育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綜合素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據那段歷史,可可托海打造了占地2.9萬畝的研學實踐營地,大力開展研學游活動。
可可托海研學實踐營地副總經理廖兵健說,今年我們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研發紅色教育和團建活動,讓愛國情懷和精神力量在青少年內心深處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