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頭屯河東岸揮下第一鎬,拉開了八一鋼鐵廠轟轟烈烈建設的序幕……”5月26日,位于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的八鋼廠史館內,伴隨著講解員的介紹,十余名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退休員工感受著駐疆人民解放軍艱苦奮斗、創建八鋼的崢嶸歲月。

新疆和平解放后,駐疆人民解放軍節衣縮食,積累資金,自己動手,著手興建新疆歷史上第一批現代工業企業。僅1952年,駐疆人民解放軍建成八一鋼鐵廠、八一面粉廠等多個骨干企業,初步奠定了新疆現代工業基礎。
一點一滴 開啟艱難創業之路
5月26日,記者走進八鋼“富氫碳循環高爐”中控室,現代企業的氣息撲面而來:顯示屏占據大半個墻面,清一色計算機操作的中控臺前,身著橘紅色工裝的工作人員一邊緊盯電腦屏幕,一邊用對講機核對著數據……

歷史回溯到1949年以前,那時候新疆不能生產一斤鐵、一斤鋼。由于新疆缺鐵少鋼,農牧民耕地使用的是二牛抬的木犁,平均每5戶人家才有一把坎土曼,3戶人家才有一把鐮刀,兩塊大洋才能換一斤蘇聯運來的鐵。
“當時一把坎土曼要近200公斤小麥交換,一塊磚茶換1只綿羊,一匹平紋布換1500—3000公斤小麥,一盒火柴換1公斤羊毛,甚至連一罐白糖都要用一整張羊皮來交換。”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阮曄說,工業發展的滯后已嚴重影響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為盡快改變新疆落后面貌,駐疆人民解放軍開始興建新疆歷史上第一批現代工業企業,新疆軍區工程處擔負基建工程的設計、施工任務。
這是一場從零開始的戰斗。對現代工業建設,他們既無思想準備,又無實踐經驗,更何況這一批工程項目都是白手起家,建設資金、技術力量、管理經驗都極為匱乏,擺在廣大指戰員面前的是一條艱難的創業之路。
為了發展生產保障供應,1949年12月10日,新疆軍區生產合作社成立,其主要任務是開辦工廠。為了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廣大指戰員響應王震司令員號召,每人從節省一套衣服、一頂帽子做起,一點一滴籌集經濟建設資金。
“八一面粉廠就是以駐疆部隊全體指戰員每人節約一頂帽子省出來的經費建成的。”阮曄說,1950年冬,部隊連續4個月未發餉,有的部隊連菜金都未領取,銖積寸累,把十多萬官兵節省下來的軍費,投入軍人合作社作為建設資金。到1951年底,90%的軍人參加了投資,這些投資的80%被用于工業建設。
自力更生 建立新疆工業基礎

振興新疆,工業是基礎,鋼鐵是關鍵。
為盡快建成新疆第一座鋼鐵聯合企業——八一鋼鐵廠,1951年,王震將軍率領駐疆解放軍指戰員和新疆各族群眾開進荒無人煙的頭屯河畔,靠節衣縮食、人拉肩扛建起了八一鋼鐵廠,開創了新疆鋼鐵工業的新紀元。
“當時條件確實很艱苦,投身八鋼建設的廣大解放軍指戰員和全體施工人員冒風雪,戰嚴寒,靠刨冰化雪施工。”88歲高齡的八鋼退休職工晏章華對八鋼建設初期的場景記憶猶新。
1951年9月16日,作為新疆軍區一名學工隊隊員,晏章華參與到八鋼的建設中。老人說,當時施工沒有吊車、切割機和彎管機等設備,建設大軍只能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施工。但為了建成新疆第一座現代化鋼鐵企業,人們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

由于設備落后,礦石等原料的破碎全靠人工用榔頭砸;給高爐加料則由工人們一框框從爐頂往下倒,一些干部和戰士被煤氣熏倒;采礦用的是十字鎬,運礦用的是毛驢和駱駝……晏章華老人娓娓道來,八鋼艱苦的創業史如一幅幅黑白畫面浮現在記者眼前。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經過7個多月的日夜奮斗,建設者們硬是自力更生,完成了建廠任務,并于1952年4月28日煉出了第一爐鐵。“當飛濺著火花的鐵水奔流而出時,整個車間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圍在高爐前、軋機旁,歡笑、流淚、擁抱,慶祝新疆終于結束了缺鐵少鋼的歷史。”這幅畫面永遠印在了晏章華的腦海中。
1952年,由駐疆人民解放軍建設的八一鋼鐵廠、八一面粉廠、七一棉紡織廠、十月汽車修理廠、葦湖梁電廠、新疆水泥廠等十多個大型現代企業先后竣工投產,新疆歷史上第一次響起大工業時代的激情轟鳴。也是在這一年,駐疆人民解放軍將這些企業無償移交給地方政府,奠定了新疆現代工業的基礎。

賡續精神 擔當時代重任
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有一件已變成鐵灰色的破舊軍大衣,上面共計296塊補丁,這讓很多參觀者感動得淚流滿面。“這是1950年配發的軍大衣,已經有70多個年頭了,由曾經和王震將軍一起進疆的軍墾老戰士王德明在1995年捐獻給軍墾博物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副館長蔡曉川說。
為籌集資金,王震指示軍區直屬部隊,每人每天節約口糧250克,節約津貼費50%。軍服的雙層衣領改為單層衣領,四個口袋減為兩個。一年節省一頂軍帽,兩套單衣減為一套單衣,每月3元津貼費拿出2元,平均每人每年節約91.2元支援國家建設。
“這件縫滿了補丁的軍大衣就是單層衣領,只有兩個口袋,不知穿了多少年,浸了多少汗水,無聲訴說著軍墾人不求索取、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蔡曉川說。

作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八鋼廠史館通過豐富的圖片資料、產品實物等,展示了新疆鋼鐵工業艱辛歷程。
“住的地窩子,吃的是雜糧,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寒風錐刺股,鋼鐵夢不移。老一輩建設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發揚。”5月26日,參觀完八鋼廠史館,今年65歲的八鋼退休干部王毅民感慨道,雖然時代不同了,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才能實現。

通過幾代人的砥礪奮進,新疆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基本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奏響了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音。
“八鋼70年的發展史,是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史、是改革創新的奮進史,濃縮了幾代八鋼人的家國情懷。”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彬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八鋼全體干部職工將堅守“屯墾戍邊、鋼鐵報國”的初心,勇擔建設區域鋼鐵生態圈的光榮使命,為把八鋼建設成為中國西北乃至中亞地區最具競爭力鋼鐵企業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