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系列報道之三:
“三治融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自治強基體現群眾主體性、德治教化突出文化精神傳承、共治協同筑牢平安基礎,“三治融合”形成合力,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近年來,昌吉回族自治州準確把握基層社會治理新情況、新問題,充分發揮自治、德治、共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自治”有力激發內生動力
“村里的事由村民自己決定,村民的家園由村民自己管理,這種當家作主的感覺真好!”6月26日,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村民任學武感慨地說。
2018年以來,在該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小分子村實行“四會管村”制度,和任學武一樣,小分子村的村民在鄉村振興之路上越發充滿自信和干勁。
這份自信源于村民們有了話語權和監督權。
近年來,昌吉州不斷健全和創新由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領導和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領導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共青團、婦代會等群眾組織,支持和保證這些組織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職權;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發揮鄉村自治在體現村民意志、保障村民權益、調動群眾干事創業熱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庫麗,我家鄰居老宋的三輪車一直停在樓下,往常這個點他早就出門了。我剛敲他家門,也沒人開。他一個人住,就怕有啥事……”近日,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鎮西河社區和諧小區居民李建找到正在小區走訪的社區干部,向他反映。
社區干部趕緊前往宋金錄家,敲門無人應聲、打電話無人接聽,他有些不放心,準備回社區再想辦法聯系。返回途中,社區干部接到宋金錄打來的電話。原來,前一日晚,宋金錄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早上起床后,他便去醫院看病,沒注意電話鈴聲。聽了這番解釋,社區干部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在電話里一個勁地叮囑宋金錄注意身體,遇到事情及時聯系他。
和諧小區是由兩個老舊小區改造合并而成的,之前,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衛生差,一些居民還拖欠物業費。2019年4月,在西河社區的指導下,小區成立了物業公司黨支部和業主委員會黨支部,并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著力打造居民生活示范小區。2019年1月,和諧小區黨支部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定期為小區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群眾提供上門理發、打掃衛生、代跑腿等服務。2020年1月,和諧小區開展錯時預約式便民服務、志愿式共建服務、自助式物業管理服務等“五式服務法”,有效地滿足了小區居民個性化服務需求,不斷夯實居民自治根基。
“德治”有效弘揚社會正氣
沙尼汗 · 艾塔木、蘇玉琴、唐培科、王桂珍、馬貴東……近年來,昌吉州涌現出一大批事跡感人、典型示范性強的道德模范,為全社會樹立了道德標桿。

“道德沃土”需要營養,需要厚植,更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去呵護。2019年以來,昌吉州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并創新“訂單雙向認領”“志愿者通訊錄”等運行機制,推動文明實踐活動百姓“點單”與組織“派單”并行,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的在線點單功能,實現了文明實踐與群眾需求的精準匹配。此外,廣泛開展文明實踐“益”起來、“博雅學園”公益課堂等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動,推動文明新風處處可見,蔚然成風。
樂土驛鎮是瑪納斯縣重點打造的以挖掘傳承家訓美德為載體的精神文明創建示范點,良好的家風家訓讓該鎮涌現出一批典型道德模范,質樸的民風讓各鄉村正能量滿滿。
在樂土驛鎮鄭家莊村“曬家風、議家風、寫家風”形象展示墻上,村民陳得蓮家的家訓“尊老愛幼”榜上有名。陳得蓮60多歲,這些年,她與兒子一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婆媳之間和和睦睦,被村民傳為佳話。陳得蓮的兒媳周新梅告訴記者:“自從我嫁過來,婆婆對我就像親閨女一樣。家和萬事興,我們一定要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為了提高村民文明素質,瑪納斯縣各鄉鎮大力弘揚民間鄉賢文化,對勞動模范、村級創業能人、村級文化帶頭人進行重點培育,引導他們發揮好表率和傳幫帶作用,通過曬家訓、講家風等形式,使好家風、好家訓廣為人知,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
每到農忙時節,村里的老人吃飯成了大難題。在昌吉市六工鎮十三戶村幸福互助院,70歲的本村老人每天只交4元錢,便可享用美味可口的午餐。近年來,十三戶村從村風民俗、婚喪嫁娶、環境衛生方面提倡良好風尚,定期評選十星級文明戶、文明示范戶等先進典型,用身邊的榜樣,激發村民投入鄉村建設的熱情。
“共治”協同筑牢平安基礎
“大操大辦討人厭,歪風低俗惹人煩;婚喪嫁娶講文明,新辦簡辦樹新風……”近日,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南溝村的文化活動中心,村民買然別克·阿克巴爾拜克正給村民們表演阿肯彈唱《移風易俗譜新篇》。
以前,在一些農牧區,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盛行、相互攀比成風,一些農牧民為了把紅白喜事辦得風光些,甚至不惜借高利貸,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成為家庭和社會不穩定隱患。
從2016年開始,木壘縣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對大操大辦、索要彩禮、民間高利貸等現象集中整治。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一條條相關的約束性條款通過村民大會確定,列入了村規民約,以此杜絕歪風,移風易俗除陋習,教育引導農牧民將有限的資金用在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等方面。
在昌吉州,村規民約由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督,包括村風民俗、社會公共道德、社會治理、精神文明建設及獎懲機制等內容。依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風俗習慣,各村將紅白喜事等活動的范圍、辦席標準和規模、彩禮、禮金等上限納入村規民約,倡導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簡辦。
“生活垃圾要分類,分類投放有積分……”這兩年,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八家戶村72歲的村民高合德主動當起了垃圾分類宣傳員。
2019年,八家戶村依據《昌吉回族自治州鄉村治理促進條例(試行)》的要求,在村里設立垃圾集中回收點,制定《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村民分類投放垃圾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商品,村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形成主動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氛圍。昔日臟亂差的村莊,變成了人居環境治理示范村。
瑪納斯縣積極探索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路徑,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黨建深度融合,10個社區黨組織依托家庭數字網絡電視,推出辦事指南、政策法規、民生訴求等27項便民服務,積極打造“智慧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社區借助平臺了解民意、收集微線索,居民通過平臺了解社區活動情況,在互動中,平臺成為便民服務的“新窗口”。
“借助‘智慧社區’平臺,推動了社區居民共治數字化管理,實現與群眾精細化、零距離互動服務,解決了百姓身邊的煩心事,筑牢社區平安基礎,覺得特別有成就感。”瑪納斯鎮南城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