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一詞 居民深情說戴晶
我第一次和戴所打交道是我考駕照期間,她聽說我在社區里練車,就趕過來勸我。她沒有板著臉命令式地制止,而是和藹地給我講道理,從她的語氣和表情中,我感受到了尊重。之后的接觸中,她始終都是尊重平等的態度。所以,她的話我愿意聽。——依江(化名)
我們從南疆來,人生地不熟,帶著孩子生活特別難。戴所主動和我們結了親,幫助解決孩子的入園問題,經常給孩子送來繪本、玩具、衣物,帶孩子看兒童劇、去科技館開眼界。她還幫我和丈夫找到打工的地方。她比我的親姐姐還親。——尼莎(化名)

戴所第一次來我家時,我大概十四五歲吧。父母忙著在外掙錢養家,根本顧不上我,我當時住校,每逢周末才回家,戴所就把我接到她家吃住。18歲那天,戴所給我過了人生第一個生日,送給我一件毛衣、一本書,我一直珍藏著。她教會了我很多……——阿昆(化名)

我60歲了,獨居,身體又不好,只能靠打零工或幫鄰里接送孩子掙些生活費。戴所平時常會打電話或發微信關心我,逢年過節,她就帶著米面油來看我。去年寒假,因為不用接送孩子了,收入就少了,戴所來和我商量,要我幫著接送她的女兒上假期班,還付了500元費用,這遠遠超過市場價。其實我心里明白,她就是找個理由幫我。這孩子太貼心了。——老張(化名)
“未語先笑,溫和親切?!边@是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環衛路片區居民對“戴所”的一致評價。他們說的“戴所”是沙依巴克區環衛路片區司法所司法助理員戴晶。
“戴所”不是真的所長,而是居民對她的愛稱。
戴晶,1982年出生。2001年從部隊復員。通過自治區公務員招錄考試,她先后在沙依巴克區和田街、友好南路等街道辦事處工作,期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13年初,她被借調到沙依巴克區司法局。

2015年2月,沙依巴克區司法局環衛路司法所成立,戴晶是元老,也是迄今為止惟一的堅守者。
環衛路片區地處城鄉接合部,絕大部分居民是搬遷戶,流動人口占將近一半,困難戶多,老弱病殘多。
在司法所成立之初的走家入戶摸底建檔階段,戴晶遭遇過抵觸、誤解,也遇到過敲不開門、搭不上話……記不清吃了多少苦,流過多少淚。她打過退堂鼓,但部隊熔煉出的“不拋棄,不放棄”精神,讓她一次次收拾好心情,重返崗位,一次次像個消防隊員一樣,沖向居民最需要的地方“滅火”。
春風化雨 催生希望與夢想
6月初的一天,記者在環衛路司法所見到了戴晶。個子不高,溫和誠摯的笑容在一身警服的映襯下,透著一份威嚴。
“這里是我們居民每周一升國旗的地方,我在這兒設計了一個法治文化園地,過往群眾哪怕是看上一眼、記住一個內容,就是收獲?!贝骶σ饕鞯叵蛴浾呓榻B司法所的情況。

“這都是平時搞活動的小獎品和小禮物。”戴晶指著展柜里的圍裙、紙杯、扇子、購物袋等物品說,每個物品上都印制著法治宣傳內容?!斑@是我的‘便民法寶箱’,里面有制式的合同、文書,還有老花鏡、針線包、創可貼等便民服務用品?!?/p>
戴晶自豪地說,她已將社區對口律師拉入所轄11個社區117個包戶微信群,除了舉辦法治講座、法律大講堂、以案釋法等活動,還通過微信語音、視頻功能開展點對點的線上法律咨詢。各社區凡遇疑難復雜糾紛,都能及時與司法所對接,合力化解糾紛,確保轄區穩定。
“戴所,昨天我的傷殘鑒定下來了,十級。這樣我的第二筆賠付款就可以到位了?!闭f話間,新運社區居民任烈恒一臉興奮地走了進來。
“這么快?。 贝骶У呐d奮不比任烈恒少。

2020年6月晚,做水果小生意的任烈恒在收攤回家的路上,連人帶推車被汽車撞翻。他出院后,四下找責任人希望得到合法合理的賠付,但無果。10月的一天,他在社區偶爾看到“人民調解”電話,抱著試試的態度撥通了這個電話。接電話的正是戴晶。
“接電話的人說話很客氣,耐心地聽,詳細地問,聲音很柔和。聽完我說的情況,她說,我幫你!你來趟司法所?!比瘟液愀嬖V記者。
經調查,車禍中,對方負全責。為了幫助經濟困難的任烈恒盡快拿到賠償,戴晶四處奔波。確認對方無能力支付賠付后,戴晶又找到用車單位,并在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堅持下,用車單位表示愿意承擔賠付。
11月3日,任烈恒獲得了第一筆賠付款2.38萬元。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送來了一面錦旗。戴晶告訴他,等傷殘鑒定出來,還將根據法律規定獲得其他賠付款項。
傷殘鑒定一出來,任烈恒第一時間就想著來告訴戴晶。發稿前,記者獲悉,任烈恒已拿到醫藥費、誤工費、傷殘補助等其他賠償11.7萬余元。
任烈恒前腳走,環衛路南社區居民小熱(化名)后腳走進司法所?!按魉?,我今天要去昌吉幫老板進幾只羊……”
“好啊,這樣的錢可以去掙,但上次那個我勸你不要去,沒生氣吧?”
“哪呀,你都是為我好。”

29歲的小熱曾因觸犯法律獲刑。2021年春節后,服刑期滿的小熱回到烏魯木齊。但世事變遷,他在環衛路片區只有戶口,沒有住房,且父母已遷居庫車老家。身無分文,舉目無親,又找不上工作,走投無路的他來到司法所求助。戴晶了解情況后,自掏腰包安排他住進小賓館。
當務之急是給小熱找到一份工作。第二天,戴晶冒著大雪帶著小熱一個個找熟人、一次次面試,為他做擔保。最終,一飯店老板被戴晶的真誠所感動,收下小熱當了服務員,并安排他搬進員工宿舍。之后,戴晶又帶著小熱到社區申請公租房。
“那天離開后,戴姐通過微信給我轉了200元。那200元對我來說很貴重。我很幸運能遇到姐姐這樣的好干部。我今后一定要做個好人,再也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毙釀忧榈馗嬖V記者。
小熱說,以前有點錢就想著吃喝玩樂,現在他一身的干勁,連打幾份工,他的計劃是存錢開一個“庫車打馕店”?!拔覄傆喠嘶椋瑤讉€月后就可以入住公租房,現在這樣的好日子是我沒想到過的?!?/p>
在環衛路片區,每一個被戴晶幫助過的居民都能講述一段感人的故事。一顆顆曾經絕望的、干涸的心靈,經她的熱心愛心恒心一捂,如遇春風化雨、春雨潤土一般被滋潤、被復蘇,有了希望和夢想。

鍥而不舍 用心動情使足力
6年來,戴晶風風火火地穿梭在環衛路片區11個社區之間。
這期間,她經歷了父親患腸癌做手術、愛人患心梗做手術、女兒患腦炎住院。父親出院后,父母不愿拖累她,回老家休養;體弱多病的丈夫心疼她,為不拖累她主動提出了離婚;女兒從5歲開始跟著她奔波在工作崗位上。
6年來,所有的艱難困苦沒有壓垮戴晶,她把司法所建成了居民的說事點、調解室、服務站和就業站。社區干部王建說,片區哪里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哪里有居民的困難訴求,哪里就有戴晶的身影。
如今,她的法治工作水平提檔升級,居民們人人點贊;在她的幫助下,曾走過彎路的人員無一重犯錯誤,就業率達99%。
“凡事只要用了心、動了情、使足了力,鍥而不舍地堅持就沒有那么難辦。”戴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