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蘇聯援助的抗日物資就是通過紅色交通線運往延安的,中共干部和國際友人也是通過這條交通線來往于延安和莫斯科之間。”4月23日,在新疆檔案館大廳內,自治區濟困醫院的50多名醫務工作者在講解員帶領下,通過這條隱秘而偉大的紅色交通線,重溫了新疆的抗戰記憶。

4月23日,自治區濟困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在新疆檔案館駐足觀看紅色交通線示意圖,感受新疆為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李瑞 攝
抗日戰爭時期,新疆作為我國西北內陸大后方,是國內與蘇聯等國家保持聯系的重要通道。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的努力下,新疆不僅成為運輸國際援華物資的重要通道,而且成為延安與莫斯科之間最安全的“橋梁與紐帶”,為抵御外辱、救亡圖存的正義之戰提供了戰略保障。
開辟紅色交通線
在綠樹掩映下,一幢中俄合璧風格、土木結構的兩層明黃色小樓靜靜地佇立在烏魯木齊市勝利路上,這就是“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5月7日,記者走進這座小樓時,仿佛看到了當年中國共產黨引領新疆各族民眾支援抗日前線的緊張忙碌情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了推動各界愛國人士參加抗戰,擴大民族救亡運動,中國共產黨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設立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
“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既是八路軍在新疆的辦事機構,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疆的領導機關。”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市革命歷史紀念地管理中心)黨支部副書記、館長吐爾遜·克孜拜克說,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有一項特殊任務,就是打通和維護延安通往莫斯科的紅色交通線。
為什么要打通紅色交通線?吐爾遜解釋說,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經常要去莫斯科參加會議,還經常派干部赴蘇聯學習或治病療養,共產國際方面也不時派干部來中國指導工作。這樣,與蘇聯毗鄰的新疆就成為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聯系的交通要道。
為了打通國際路線,中共中央從政治上、軍事上和技術上作了多方面努力。1937年,陳云到達新疆,任中國共產黨駐新疆第一任黨代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與盛世才統一戰線的建立。在新疆工作期間,陳云不僅大力支持新疆地方當局積極維護國際交通線的暢通,確保國際援華抗日物資的運輸,還開辟了由延安經新疆到蘇聯的紅色交通線。

身著軍裝、腳蹬筒靴的陳云,身姿挺拔,面帶笑容,放眼遠眺……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院子里矗立著一座陳云銅像,吸引不少參觀者來這里追尋先輩足跡,感悟初心使命。

“雖然陳云在新疆僅工作生活7個月,但為支援抗日戰爭、加強與共產國際和蘇聯的聯系、幫助新疆發展經濟和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樹立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吐爾遜說。
保障國際交通線的暢通
抗日戰爭時期,地處西北內陸的新疆,因遠離抗日前線和毗鄰蘇聯,不僅是我國抗戰的大后方,還成為我國接受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援助物資的重要國際通道。
“保障盟國軍援物資的運輸,是新疆對抗日戰爭的一大貢獻。”新疆檔案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童鹿說,當時,新疆與蘇聯的國際通道有兩條路線,一是公路,由蘇聯的薩雷奧澤克經霍爾果斯、迪化到蘭州;二是航線,由蘇聯阿拉木圖經伊寧、迪化到蘭州。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經過中國共產黨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保證了中蘇國際交通運輸線的暢通。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抗日戰場上80%的國際援助物資來源于蘇聯,其中90%以上經新疆通過這條國際大通道運送而來。
“抗戰期間,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宣傳和動員新疆各族人民投身國際交通運輸線的修筑和養護工作;其次在公路接待站和臨時航空站上對運送援華物資的人員給予周到細致的服務。”童鹿用大量的歷史資料介紹說。
1938年2月,應盛世才要求,黨中央從“新兵營”抽調一批干部,組織民眾修路、護路,確保國際交通線的暢通。1938年2月至1941年秋,毛澤民主持新疆財政廳工作期間,要求對涉及中蘇國際運輸線的公文放在一切公文之先,隨到隨辦,不分晝夜。
1938年后,為配合國際運輸線的建設,共產黨人在新疆的思想領域掀起了持續升溫的“抗日”“抗戰”宣傳熱潮。

4月23日,在新疆檔案館,講解員為觀眾講解抗戰期間,新疆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國際交通運輸線的修筑和運輸工作。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賈春霞 攝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新疆各族民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覺醒,催生出共御外辱的歷史使命感,修建并保障了國際交通運輸線的暢通,對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獨特貢獻。”童鹿表示。
最安全的“橋梁與紐帶”
隨著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的建立和延安經新疆到莫斯科紅色交通線的打通,中國共產黨保持了“一條和蘇聯之間的物資運送與人員往來的通道”,使中國共產黨獲得共產國際和蘇聯在思想、人員、物資和情報等多方面支持。
“從新疆運往延安、運往全國抗戰前線的物資,給予日軍沉重打擊。”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副研究員買玉華說。
由于紅色交通線的暢通,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成為負責接待和聯系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人以及亞洲各國共產黨領導人的中轉站。
站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小院里,指著這座明黃色小樓,吐爾遜感慨道,中國共產黨一些領導人和重要干部如周恩來、任弼時、王稼祥、蔡暢、鄧穎超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紅色交通線的建立,使新疆不僅成為運輸國際援華物資的重要通道,而且成為延安與莫斯科之間最安全的‘橋梁與紐帶’,增進了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從而對整個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買玉華表示。
時間奔騰向前,如今,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旁,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新館正在布展。舊址則進行復原陳列,重現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的昔日情景。

舊址和新館交相輝映,共同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寫下的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也激勵新疆各族人民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匯聚起奮斗新征程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