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紅山腳下,西大橋畔,一座黃墻紅頂、灰框綠窗的二層小樓靜靜矗立。這座建于1952年的老建筑,便是今天的新疆日報報史館,這里記錄了《新疆日報》的紅色基因和光榮傳承。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打下紅色烙印,伴隨新疆和平解放開啟新征程。與共和國風雨同行,與黨和人民心心相印……走進報史館,宛如走進時光機器,我們一起追溯抗日戰爭時期《新疆日報》濃墨重彩的光輝歷程。

中國共產黨人來到新疆日報社
4月22日下午,新疆新華印刷廠組織黨員來到新疆日報報史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今年以來,差不多每天都有來訪的參觀團,有時一天接待好幾場。”新疆日報社資料中心館員、報史館講解員黃鸝說。
“中國共產黨人辦《新疆日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的救亡圖存中為《新疆日報》種下了紅色基因,并代代傳承至今。”參觀活動在黃鸝娓娓道來的講解聲中展開。

在“紅色基因一脈相承”展區,新疆新華印刷廠業務主管張新來一邊聆聽一邊用手機拍攝。“《新疆日報》從抗日戰爭開始就有這么多光彩照人的紅色事跡,我想把史料帶回去仔細研究。”他說。
《新疆日報》前身為1915年10月開始發行的《新疆公報》。1935年12月3日,第一張《新疆日報》出版發行,是當時新疆邊防督辦公署和新疆省政府的機關報。
抗日戰爭時期,來新疆日報社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人共有9人。1938年,汪小川(化名汪哮春)從迪化(今烏魯木齊)“新兵營”調任新疆日報社副社長,李宗林(化名李嘯平)被任命為新疆日報社編輯長。當時報社社長由聯共黨員趙實(化名王寶乾)擔任,報紙的宣傳工作主要由汪哮春和李嘯平負責。

“改變報紙的編輯方向、改進報紙的內容編排,使之為抗日戰爭大造輿論,這是當年在報社工作的全體黨員的根本任務。”汪小川在回憶錄《抗日戰爭初期在新疆日報社》中寫道。
1939年秋,周恩來去蘇聯治病經迪化時,曾對汪小川提出“一定要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定要團結各族人民,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堅持抗日戰爭到最后勝利,要把報紙當作我們黨在新疆地區的一個新聞陣地”。
當時報紙的各個版面除新疆新聞版外,全由中國共產黨人主持。整個新疆日報社的報務和社務幾乎全部掌握在中共黨員手中,因而能夠較好地按照黨的宣傳意圖辦報,《新疆日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傳話語體系開始建立。
黃鸝介紹,中共黨員在新疆日報社工作時,按照組織要求,不公開自己的黨員身份,他們扎根于群眾之中,以自己的模范行動把各民族職工特別是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和技術骨干團結在自己周圍,共同辦好《新疆日報》,為宣傳“六大政策”、宣傳抗日救國、建設新疆、鞏固后方支援前線大造輿論。
宣傳抗日救國的輿論陣地
中共黨員進入新疆日報社后,一版國內新聞版的最大改變莫過于有關前線抗戰報道內容的增加。這一時期,《新疆日報》頭版每日集中且特別突出報道了抗戰期間前線的戰事消息。報紙還發表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社論和短評,以及對當時國內抗戰局勢的全面細致分析等相關報道。
“報紙先后刊登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和文章,闡述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這是1938年11月10日二版刊發的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堅定‘中國必勝’的信心,全文連續刊發14天,之后集結出版單行本,共8000冊。”黃鸝在版面展板前一一介紹。
珍貴歷史版面,定格了《新疆日報》在抗戰時期的高光時刻。
1941年1月,《新疆日報》發表了延安新華社播發的皖南事變經過等稿件,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倒行逆施的反革命罪行,激起廣大群眾的抗議怒潮。當年7月1日,《新疆日報》用整版內容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周年,并刊發了毛澤東和朱德的照片。

為了支援抗日戰爭,《新疆日報》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動員。大力號召下,為抗日前線募捐金銀、募捐寒衣、募捐防毒面具,寫慰勞前線將士信等運動在新疆各社會團體的帶領下紛紛興起,拯救國家危亡的使命滲透在每一位普通百姓的血液里。
“關于募捐的稿件數量十分龐大,1938年至1939年間幾乎每期報紙都有。報紙還開辟了‘紅匾’欄目,專門用來公布捐款人士的姓名。”黃鸝說。

黃鸝介紹,當時《新疆日報》發行量有2萬份左右,其中1.5萬份為疆內訂閱,其余為國際和內地省區訂閱。“一張報紙人們爭相傳看,為大家誦讀報紙成為一種風尚。”她說。
從1938年到1942年盛世才公開投靠國民黨反動派之前的4年多時間里,《新疆日報》號召各民族團結一致抵抗外侮,在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走在國內前列,在現實中引領新疆各族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這個時期的《新疆日報》,始終洋溢著革命氣氛,營造了強烈的愛國氛圍,為各族群眾所喜愛,當時是被讀者稱為“《新華日報》姊妹版”的進步報紙。
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進步文化
抗戰時期的《新疆日報》雖然處在復雜的環境中,但是在中共黨員的主持下,宣傳馬列主義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報紙不僅轉載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的講話和文章,還發表在新疆工作的中共黨員,如毛澤民、張子意、朱旦華、林基路等同志的文章。從內地來的知名學者、進步人士茅盾、杜重遠、趙丹等也為報紙寫過稿。

當時在新疆工作的中共領導人鄧發、陳潭秋,對報紙宣傳工作非常重視,很多重要文章、社論、消息都經他們審閱或修改。
為了向讀者宣傳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新疆日報》從1939年2月開始,連載共產黨人、報社國內版編輯王謨(署名謨行)的長篇哲學著作《認識現實與改造現實》。5月17日,又發表了王謨(署名謨)的“新哲學講話”《理想與現實》。當時許多人把這些文章從報紙上剪下來,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1942年1月,報紙連載了哲學著作《什么是馬列哲學》。事實上,從1940年1月開始,報紙就開辟“讀者信箱”“小知識”“小常識”“小字典”等欄目,刊登一些名詞解釋,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
當時曾在新疆日報社工作過的趙新亞在回憶錄《回憶抗戰時期中共黨員主編<新疆日報>》中說:“那時的《新疆日報》深受新疆人民和內地人士歡迎。由于各地文化促進會協助發行,《新疆日報》已發行到邊遠地區的農村和牧場。有些學校由于課本缺乏,還用報紙作教材。”
傳承革命精神,走過風雨征程。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2月6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疆日報》(漢文)創刊,成為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機關報,從此,《新疆日報》的新聞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揭開了新的一頁。維吾爾文、哈薩克文、蒙古文《新疆日報》也先后出版,成為全國唯一一張以四個文種出版的報紙并一直延續至今。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后,《新疆日報》一直是自治區黨委的機關報。

七十余載紅色傳承,《新疆日報》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勇立時代潮頭,勇擔歷史使命,為黨和人民發聲,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吶喊,把天山南北各族兒女團結奮進的華彩篇章鐫刻進歷史的豐碑。
如今,新疆日報社已在媒體融合縱深發展進程中成立了新疆報業傳媒集團,整合報、刊、網、端、微等40多個平臺渠道,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黨的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黨的新聞事業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