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3月17日,走進阿克蘇地區庫車市林基路小學,學生們飽含激情朗誦《少年中國說》的聲音不時從教室中傳出。講林基路的故事,唱愛國主義歌曲,繼承英烈的優良傳統,隨處可見的紅色印記,讓這所學校的紅色底蘊十分鮮明。
抗日戰爭時期,在新疆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教育,大力培養各民族人才。一批共產黨人來到新疆,先后擔任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領導職務和教學工作,為發展新疆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創造性貢獻,其中就有革命烈士林基路。
挨家挨戶勸學,讓每個孩子有學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當日,微風和煦,林基路小學帶有古詩詞的下課鈴響了,不久,操場上學生們“嘿嘿哈哈”進行的中華武術課間操讓人耳目一新。

庫車市林基路小學是林基路于1939年創建的。當時只有兩間平房當校舍,而如今,林基路小學已發展成一座占地32畝、軟硬件俱全的現代化學校。
漫步學校,處處都能看到有關林基路的故事和畫面,人人都能講出林基路的故事。教學樓一樓大廳兩側墻面上,一幅幅歷史照片展現了林基路的革命生涯。
1938年,林基路受黨中央派遣到新疆工作。先后擔任新疆學院教務長、阿克蘇地區教育局局長、庫車縣縣長、烏什縣縣長等職務。1943年9月27日,林基路與陳潭秋、毛澤民一起慘遭敵人殺害,年僅27歲。
“現在看到孩子們天真快樂的樣子,我常常想到過去。”在悠揚的古箏上課鈴聲中,林基路小學校長任新萍溫婉地述說著,時間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
那時,剛剛上任庫車縣縣長的林基路經過調研發現,庫車縣不僅學校少,而且課本和師資都成大問題。于是他號召一些進步青年跟他一起開展教育工作,他自編教材,自刻講義,親自講授公民課和近代革命史。同時,他還不斷招收知識青年,培訓師資,擴大教師隊伍。
1940年春天,林基路發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勸學運動(即勸學齡兒童去學校上學),他組織教師挨家挨戶給家長做工作,讓學齡兒童一定要到學校求學,一時間入學人數大增。
“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老師來家里做工作,讓我們去上學。”今年85歲的庫車市哈尼喀喀塔木鄉諾巴西拉木村老黨員卡德爾·阿布拉回憶說,窮人的孩子能上學,在那時可都是不敢想的事。
在林基路的努力下,當時的庫車縣文化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到1941年6月他調離時,一年多時間里,全縣學校由原來的16所發展到49所,1.8萬名兒童入學讀書。
讓各族群眾都能平等受教育
在庫車市的城市和鄉村,有許多以林基路命名的街道、學校、堤壩、大橋等,林基路小學門前的那條林蔭道就叫林基路大街,而在新疆學院原址上擴建的新疆大學,也有一條林基路大道,那里也留下了林基路發展教育事業的足跡。
1938年,林基路擔任新疆學院教務長,在他和其他共產黨人及進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學院被改造成了培養進步青年的殿堂。

“當年林基路在新疆學院提出的‘團結、緊張、質樸、活潑’,至今還是新疆大學的校訓,也是林基路小學的校訓。”庫車市教育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曹中華介紹說,當時,林基路辦教育還惠及庫車各族群眾,包括邊遠地區牧民、婦女和殘疾人等群體。
“奶奶,您叫什么名字?”
“我是共青團員!”
3月18日,在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辦事處試驗城社區怕旦木·于蘇甫老人家里,上述對話讓全屋人大笑起來。老人已經81歲,但思維和表達都很清晰,回憶過往,老人顯得格外有精神。“當上了共青團員,我高興了好多年。”老人說。
“我媽媽非常樂觀,年輕時因為識字有文化,被選為村干部。她走到哪里,笑聲就會跟到哪里。”老人的大女兒阿藝古力·扎日說,母親上了庫車第一所女子學校,學習了文化知識,一生受用。
“林基路重視成人教育,那絕不是說說而已。”對林基路事跡非常熟悉的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說,當時,在遠離庫車縣城70多公里的北部山區,居住著18戶柯爾克孜族群眾,林基路指示教育科呈文上報,要求那里設立縣立小學,最終那所學校成為庫車縣農村第一所公立小學。
馬麗麗介紹說,林基路曾親自起草了一份冬學實施綱要,要求城鄉青壯年利用農閑空余時間學文化,還在農牧區設立了掃盲班。在林基路倡導督促下,有的人為了識字,把沙推平在上面用樹枝寫字,抹平了再寫。當時的庫車縣你追我趕學文化的氛圍非常濃厚。
將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利索的短發,流利的普通話,粉色的上衣,今年23歲的布合力且木·熱合曼看上去青春干練。
布合力且木是林基路小學的數學老師,她畢業于林基路小學,在昌吉上了內初班,又考入上海的內高班,后來考上云南師范大學。畢業后,她又回到林基路小學任教。

布合力且木回母校任教,還有一段小插曲。
大學畢業后,看到很多同學留在了內地,布合力且木當時有些迷茫。她的母親給了她建議,最終她決定回到家鄉。
“媽媽告訴我,因為黨的好政策,我才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她讓我要牢記黨的恩情,教育更多孩子知事明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布合力且木說。
“我從小就聽父母、老師講林基路的故事,這些故事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無論在哪里上學,我都向同學、老師和朋友講述林基路的故事。畢業于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學校,我感到很驕傲。”布合力且木說,她要把林基路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故事代代相傳。
“這所小學是林基路烈士一手創辦的,在當時財政極為緊張的情況下,他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傳承好革命先烈的遺志,發揚革命傳統,堅持優良作風,努力把祖國的下一代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生力軍。”采訪中,再提當年事,林基路小學退休老校長熱汗古力·吾斯曼仍然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