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抗疫,高科技彰顯威力。各種無人車穿行封控區,給隔離中的居民送糧送菜,奪人眼球的背后是對生命的關愛和敬重。健康碼的應用更令海量篩查高效迅捷,將深藏茫茫人海的病毒曝光。科技為抗疫裝備了強大的新盔甲。
當然,既是新事物,難免有“不適期”,它的不完善或瑕疵,也會給人帶來麻煩。即如人們普遍關注的綠碼、黃碼問題。現今,出行、上班等都要展示綠碼,那是健康身份證,也是通行證。有智能手機自不必多慮,但沒智能機者就有點發愁。再如,很多人發現穗康碼“染黃”,不知如何是好,有的還影響到孩子上學入托等。
綠碼黃碼轉換的原因諸多,有的是未做核酸篩查,有的或是與接觸史有關,或是曾去過風險區,但也有可能就是“錯碼”,即系統誤會或錯漏所致。對此,若有通暢的申訴渠道,能迅速糾正,或有人做些解釋,問題便了了。但有的地方因人員業務不熟,或為繁重抗疫任務所累,沒人沒時間疏導,也會給居民帶來不便。
需強調的是,疫情當前,所有管控措施,無論科技含量多高,都可能給人帶來某些不便。況且,像穗康碼每天的界面瀏覽量達一二億之巨,其使用和管理程序極其復雜,很難保證不出現卡頓或疏漏。這既有賴于技術的不斷升級、完善,同時,也要靠人工的迅速補位。
總之,高科技也需優化的制度來保障,需要全社會的配合。特別面對疫情,科技并非萬能,各種突發情況隨時可能出現,這就需全體成員用“責任碼”來增強保障,及時填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