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電信網絡詐騙
花樣百出
無孔不入

為了避免有人落入騙子的圈套
警察蜀黍時常將反詐宣傳帶到大家身邊
真是操不完的心啊~~
5月28日10時許,記者的母親周女士接到來電。
“阿姨您好!我是河南路派出所河南西路社區民警薛誠錕。”
“小薛警官啊,記得你,天天都能看到你在社區群里發的預警信息。”
“烏魯木齊市反詐中心推送信息,說有詐騙電話打過您的電話。”
“啊?詐騙電話?”
“是的,阿姨,冒充公檢法的,是今天凌晨時分打的,您接到過嗎?”
“沒有,我睡得早。”
“那就好!您要警惕,這樣的電話就是詐騙電話。阿姨,下午您在家嗎?”
“在在在!”
“好,我忙完手頭的事去您家,幫您看看來電情況。”
“好好好!”
當晚21時許,薛誠錕警官敲開了家門。他身穿制服,胸前配掛著執法記錄儀、手拿記事本,親切、禮貌、大方。

“這么晚了,還沒下班啊?”
“快了!走完最后幾家。”
薛誠錕介紹,烏魯木齊市反詐中心每天都會將通過專用服務平臺搜索到“掛了號”的詐騙電話、APP、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所撥打的電話或發出信息的“軌跡”,向被涉及到人員所在社區進行預警,然后由社區民警一一調查。

家訪見面勸阻,就是反詐行動中社區民警要做的一項工作。
民警家訪,除了調查案情,還要查看入戶群眾手機里有沒有可疑電話、APP、微信公眾號等,指導幫助群眾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并向群眾宣傳它們的防范和保護作用。

薛誠錕一邊查看著周女士的手機一邊說道:“還不錯,您已經下載了‘金鐘罩’。今天就是‘金鐘罩’幫了你。下載金鐘罩和國家反詐中心的APP,就相當于有了兩個衛士在保護你,它們能快捷地發現和預警,您的這個預警就是它的功勞。”說罷,薛誠錕又幫周女士下載了“國家反詐中心”的APP。
記者看到,打進老人的手機號碼并非是一個常見的手機號碼,只有幾個數字。薛誠錕說,這是騙子的伎倆,他們用這樣的“虛擬號碼”混淆試聽,以圖獲得輕信。
薛誠錕告訴記者,因為人員戶口和居住地不在一起的情況比較普遍,所以,社區民警接到反詐中心推送的人員名單后,想及時找到被騙人員要費些周折。就是找到了,依然還有心懷“天上掉餡餅”心理的人員故意回避,不說實情,甚至繼續交易。直到被騙成了事實,才報警求助警方,錯過了偵破案件的最佳時機,也為偵破工作帶來障礙。
“僅我負責的片區每天就有十余人被騙子盯著,每天都可能有人被騙。所以,我除了打電話勸、見面勸的時間,每天還要抽時間把身邊發生的詐騙案例編成‘警示’發在群里,千叮萬囑地讓群眾防騙。”薛誠錕說。
記者手記:
為了護住群眾的錢袋子,警方和相關部門全方位為老百姓“織”就了一張防詐網,能做的都為我們做到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防”字。
作為親歷者,記者見證了社區民警為防詐反詐付出的點點滴滴。
記者很想責問執迷不悟者
能不能不要異想天開
幻想有便宜等著你占?
能不能不接一些莫名其妙的陌生電話?
能不能給腦子上一個“防詐”的弦?
能不能不要幫著騙子數你的鈔票?
“防詐”是我們對反詐民警最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