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共產黨人在新疆大地的早期革命活動足跡
3月1日,烏魯木齊市天氣晴好。陽光有了煦暖的味道,積雪漸融,微風輕柔。新學期剛剛開始,位于城南的新疆大學本部校區里,師生熙攘,書香氤氳,生機盎然。
“紅樓”“紅湖”“俞秀松路”“林基路大道”……新疆大學校園里每個角落,都浸潤著紅色基因,洋溢著紅色文化氣息。
行走在“俞秀松路”上,兩側紅色文化宣傳欄映入眼簾,路旁質樸敦實的黃色二層樓,就是記者此行的目的地——新疆大學校史館。路是以中國共產黨人俞秀松的名字命名的,而記者在校史館了解到的第一個人物,也是俞秀松。
作為最早在新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俞秀松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了革命的火種,歷經一批批共產黨人的勇毅前行、不懈奮斗,星星之火在天山南北終成燎原之勢。

馬列主義照亮光明之路
新疆大學校史館是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由校園內“解放樓”改建而成,該建筑建于1952年,已有近70年歷史。館內滄桑厚重的歷史感,激情燃燒的紅色文化氛圍,令人心潮澎湃。
回望歷史,蕩氣回腸。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密切關注新疆這塊土地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命運。
1935年5月,俞秀松(化名王壽成)受共產國際委派,與一批共產黨人來到新疆開展工作,傳播馬列主義,照亮了各族人民追求光明的道路。
俞秀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成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在新疆的3年多時間里,俞秀松任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秘書長,兼任新疆學院(新疆大學前身)院長、省立第一中學(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前身)校長、督辦公署邊防政訓處副處長、航空學校和軍官學校政治教官等。
“俞秀松在新疆時期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制定了‘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主義為內容’的教育方針,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用革命精神改造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宣傳動員新疆各族群眾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事業。”新疆大學檔案館館長于付恩介紹。
當時的新疆經歷長期戰亂,工農業凋敝,市場蕭條,財政困難,官場腐敗,民不聊生。這批共產黨人與此前來新疆的黨員一起,積極幫助盛世才政府制定、宣傳并執行進步政綱“六大政策”,改組反帝會,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和募捐活動,參加新疆政府各領域的多項工作。

共產黨人在新疆的早期革命活動,扭轉了當時新疆腐敗落后的政治局面,恢復發展了經濟,興辦了教育文化,改善了民族關系和各族民眾的生活。他們不僅推動了新疆社會政治進步和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還用馬列主義哺育了新疆各族青年,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開學第一課”延續至今
1935年11月,俞秀松出任新疆學院院長后,加強學校管理,調整專業系科,改進教學方法,制定的“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主義為內容”的教育方針,在新疆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啟蒙教育。
為了系統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俞秀松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作為必修課,首次公開開設唯物論辯證法等課程,親自教授政治經濟學、新哲學和哲學史等課程,并從內地聘請人才來新疆任教。新疆學院由此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開學第一課”,是新疆大學當年紅色基因的具體體現,也是紅色基因賡續傳承的鮮明印記。
俞秀松在新疆學院和省立一中新生都開展了‘開學第一課’活動。新疆學院新生入校第一課,是俞秀松撰寫的《辛亥革命的教訓》一文。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阮曄說,這是一篇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著作,為廣大青年指出了應擔負的歷史任務。
省立一中新生入校第一課,也由俞秀松親自講授《樹立革命人生觀》。他諄諄教導學生們要把革命放在第一位,要有遠大的理想,還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他把革命、學習、建立革命家庭看作人生三大快樂。他圍繞主題深入淺出、旁征博引,見解精辟、內容豐富,聽者津津有味,深受啟發。
俞秀松將自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傳遞給青少年學生,在學生心里種下了信仰馬列的種子,鍛造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馬列主義者。
作為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秘書長,俞秀松還帶領一批共產黨人充分利用這一組織形式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新疆大地的廣泛傳播,給當時災難深重的各族民眾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開學第一課’如今已經成為新疆大學的紅色傳統。每年開學,所有老師的第一堂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用紅色文化豐富大學生黨性教育內容。”阮曄說。
革命火種代代相傳
俞秀松等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動,對當時落后閉塞的新疆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使苦難深重的新疆各族人民知道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共產黨的存在,看到了解放的曙光。
新疆大學校史館的“紅色基因奠基”單元里,記錄了革命文化搖籃——馬克思主義到新大的歷程,也記載了俞秀松的生平。
俞秀松把革命生涯的最后時光奉獻給了新疆。1937年12月10日,盛世才借所謂省城“陰謀暴動案”,將俞秀松逮捕后又押赴蘇聯。1939年2月,俞秀松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被害,時年40歲。
照片里的俞秀松,濃眉大眼,戴一副眼鏡,眉宇透著智慧,是位俊秀儒雅的書生。他就像在黑暗中手持火把的人,盡管命運多舛,但總是勇敢地在前面探路。

“20歲離開故鄉浙江,俞秀松的理想是‘等到大家有飯吃了,我再回來’。他說,‘我的志愿是要做一個有利于國、有利于民的東南西北的人。’”校史館大學生講解員圖爾克扎提·居來提說。目前,新疆大學共有72名大學生講解員,他們為入校新生帶來的第一份厚重禮物就是校史講解。“當我滿懷自豪講解時,我能從他們眼中看到同樣的自豪感。”圖爾克扎提·居來提說。
“俞秀松一生曲折,但始終理想崇高、信仰堅定。他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他在新疆為了理想信念所做的貢獻,深深感染和激勵著大學生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阮曄說。

如今,新疆大學已經進入全國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發展壯大為三個校區,現有各類在讀學生3.5萬余人。當初,俞秀松為新疆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現在,更多的學子緊緊追隨他的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
“我要把俞秀松等共產黨人的紅色革命精神傳播到身邊的每一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作為,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青春力量。”大學生黨員古扎努爾·玉蘇甫說。
“在建黨100周年的光輝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要在紅色文化浸潤下,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譜寫自己的人生華章。”大學生黨員趙逸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