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推出基層調解示范品牌
3月22日,居住在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金龍鎮街道友好社區的趙玉春等28名外來務工人員,收到了某企業支付的20余萬元欠薪尾款。
“感謝‘檢察官工作室’,真是幫了我們大忙!”趙玉春喜不自禁地說。
原來,趙玉春他們28人去年一直在金龍鎮街道的某企業務工。可到去年底時,該企業遲遲沒有支付他們總額60余萬元的工資款。去年12月9日,他們來到友好社區“檢察官工作室”反映情況。
接到投訴后,友好社區就此事在社區“檢察官工作室”組織聽證會,在場檢察官就被申請人拖欠工資的行為進行釋法說理。在檢察官和勞動監察執法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該企業負責人當場同意支付拖欠的工資。1月15日,該企業在社區“檢察官工作室”當面向務工人員代表支付了40余萬元工資款。至3月22日,欠款全部結清。
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斌說,這是白堿灘區“民情三室”參與調解的又一成功案例。近半年,友好社區“檢察官工作室”還協調解決拖欠務工人員工資案件5起,為70余名務工人員討回150余萬元工錢。
張斌介紹,2019年以來,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借鑒和發展“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居民自治在基層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各社區已有的好經驗、好做法,創新推出了以“民情診斷室”“鄉音鄉情調解室”“檢察官工作室”為主體的“民情三室”基層調解示范品牌。“民情三室”吸納行政執法、物業管理、黨員志愿者等8支力量充實到調解隊伍中,形成了以社區調解員為主體、各支自治力量參與其中的格局,不斷提升基層自治及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
“‘民情三室’注重因地制宜,功能各異,但作用很明顯。”張斌說。
“民情診斷室”主要針對管轄范圍大、人員分布廣的10個社區存在的民情民意反映不及時、收集渠道單一、調解不便利問題,在“民情診斷室”安排經驗豐富的調解員輪值“坐診”,為居民提供生活服務、心理疏導、政策咨詢、法律援助、糾紛調處等多領域、多方位服務。
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外來務工人員較多,針對這一群體的各種訴求,該怎么辦?
為此,該區成立了“鄉音鄉情調解室”,56位心腸熱、口才好、有威望的居民擔任調解員,主要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占比高的4個社區,用鄉音鄉情拉近各族群眾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與誤會,促進社區的團結和諧穩定。
2020年9月30日,該區三平路街道上游社區接到居民孟九超的投訴,稱樓上鄰居家衛生間漏水流進了自己家,但雙方溝通不暢,產生了矛盾。考慮到被投訴居民操著濃重的方言,社區便安排通曉該方言的鄉音鄉情調解員武偉英前去調解。經過武偉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雙方均認識到各自問題,最終兩家人握手言和,糾紛順利解決。
該區還建立了“檢察官工作室”,安排資深檢察官輪流坐班,接待來訪群眾,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法律法規宣傳咨詢、矛盾糾紛調解、法律文書代寫等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
張斌介紹,截至目前,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已在20個社區成立了35個“民情三室”,累計組織民情診斷協調會516次,參與調解案件506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89件,調解成功率達100%。“民情三室”在社區居民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該區的基層自治及收集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