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價片酬的話題再度引爆網絡,在不少平臺上,關于某演員“片酬高達1.6億元,拍攝77天,日賺208萬元”的討論不斷刷屏。
明星天價片酬已不是新話題,網友也大有怨言。早在2017年,國家相關機構就發布《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要求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圍內。有關部門和機構三令五申,限制演員、藝人的片酬,為何還有明星能夠蒙混過關,天價片酬屢禁不止?
從市場規律看,明星自帶光環和流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收視率和票房。制作方給明星開出高片酬,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天價片酬明星作品質量普遍不高,甚至口碑慘淡。而高片酬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制作費被占用,從而降低影視劇制作質量。如此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的短視操作,必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不利于影視行業健康發展。
“日賺208萬元”的天價片酬現象,不僅是破壞市場行業秩序,更是對社會公平的漠視。1.6億元的片酬,等同于一個月薪1萬元的人1333年的工資總和,這讓眾多“打工人”情何以堪。娛樂圈不是法外之地,面對部分明星越來越隱秘的操作手段,相關部門還需加強監管力度,給社會公眾一個交代。約束型法律和調節性規制也亟待出臺,以法治的效力“硬約束”明星天價片酬,將限薪落到實處,并祭出懲罰性舉措。
說到底,天價片酬反映的還是影視行業的浮躁、虛火的問題。對此,影視創作者更要堅持創作初心,以更加敬畏的心態對待藝術,切忌被經濟利益沖昏頭腦,熱衷于賺快錢。影視行業也需建立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協調平衡好演員、制片方等各方訴求,優化影視制作成本結構,把更多資源放在提升影視作品思想藝術水準上,而不是短視、粗暴地砸錢、炒作,過度依賴流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