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以來,自治區各地各部門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以健全的機制保障法治文化建設順利推進,以多樣的活動增強法治文化建設實效,以堅強的陣地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以公共媒體宣傳激發法治文化建設活力,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教育、引導、熏陶和啟迪功能,推動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陣地
“唱響依法治縣主旋律,建設平安和諧新和靜”法治文化專場文藝晚會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的法治宣傳品牌。蒙古族的“薩吾爾登”、維吾爾族的“恰克恰克”、回族的“花兒”……該縣各鄉鎮充分利用文化活動中心、農村小廣場、鄉村大舞臺、農家大院等陣地,以原生態的法治節目為各族群眾普法。
目前,和靜縣有數十支民間文藝隊,逾千名隊員均為農牧民。“草根明星”們撐起一個個流動舞臺,他們走街串巷,用方言俚語、質樸的表演講述身邊遵紀守法、維護穩定、善行義舉、民族團結等故事。由于這些“文化大餐”接地氣、對胃口,牢牢抓住了父老鄉親的心。
近年來,自治區各地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各地各部門利用現有宣傳資源和陣地,通過修建、改建或增加法治元素等方式抓好縣(市、區)“五個一”、鄉鎮(街道)“四個一”、村(社區)“三個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各地均建成了一批法味濃厚的公園、文化街、園地、長廊、景觀帶、圖書角等。同時,積極拓展戶外電子大屏、公交車、BRT車載電視、法治宣傳車等開展法治宣傳。
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更重要的是寫進群眾的心里。“七五”普法以來,自治區堅持“文化搭臺、法治唱戲”,積極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大力開展法治文化活動,法治文化滲透到大街小巷、千家萬戶,法治意識逐步走進群眾心中。
“我的鄰居艾山欠我1萬元,他現在耍賴,說沒給我打欠條,這錢不還了……”日前,居民阿江(化名)來到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康居社區人民調解室求助。
調解員帶著艾山來到社區法治宣傳欄前,指著一則經濟糾紛案例,給他講相關法律知識,告訴他如果再不還錢,阿江就會向法院起訴,最終他還是要還錢。聽了調解員的一番話,艾山給阿江還了錢。
在康居社區,設有法治宣傳欄、法治大屏幕、法治圖書角,處處都能看到居民學法的場面,很多居民還主動加入普法宣傳員隊伍。
多年來,自治區依托烏魯木齊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將地域文化、傳統美德和法治教育緊密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青少年樹立規則意識、法治意識。大力推進法治校園建設,將法治講堂、模擬法庭、交通普法小明星評選、法治手抄報等活動融入校園文化,推動青少年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維。
打響草根法治文化品牌
2019年4月3日,在青河縣查干郭勒鄉薩爾布拉克村,一場阿肯彈唱普法活動正在進行。近年來,該縣選拔表達能力強、影響力大的“阿肯”,經過“法律明白人”培訓,組建12支“阿肯彈唱隊”,借助各鄉(鎮)文藝演出平臺,用“土話”“草根語言”,通過集中宣講、送法入戶、隨時彈唱等形式展現法治文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色”法治文化品牌,阿勒泰市在群眾聚集的公共場所設置大型戶外彩屏,播放法治教育警言警句。先后打造樺林法治公園、濱河路法治文化廣場、6公里法治河道和橋梁,充分利用各村的道德講堂、農牧民夜校、周一升國旗、“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干部開展法治宣傳。
2019年7月24日,阿克陶縣皮拉勒鄉依也勒干村村委會大院人頭攢動,法學專家主講的《樹立社會主義男女平等觀摒棄落后習慣》《以社會主義法治為引領深入開展反恐維穩斗爭》法治講座吸引了千余名村民前來聆聽。“聽了法治講座,讓我懂得了要知法守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村民買買提·玉素甫說。
這是自治區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活動的縮影。該活動組織法學專家、普法志愿者、法律服務人員深入農村(社區),開展以案說法、法治文藝匯演等活動,讓法治文化浸潤農牧民心田。
2016年11月15日,吐魯番市啟動“法治之冬”“文化之冬”“科技之冬”活動。當日,吐魯番市高昌區勝金鄉文化活動中心大院里,村民們或坐或站,津津有味地觀看吐魯番市文工團演員表演的精彩節目。勝金鄉木日土克村村民阿布都熱依木·尼亞孜說:“能在家門口看到這么精彩的演出,我們太高興了。不但豐富了我們的業余生活,而且通過看節目就能學到法律知識,我們非常喜歡!”
“七五”普法以來,各地還陸續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引導文化機構和團體創作法治戲曲、小品、歌曲等作品進行普法宣傳,綜合運用“報、網、端、微、屏”,立體化、多層次宣傳,取得良好成效。法治文化建設為自治區全面依法治疆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價值支撐,凝聚起了經濟社會發展正能量。
打開創新法治文化思路
法治文化建設推動了自治區依法治疆、法治新疆建設,保障了疫情防控常態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推進全面依法治疆,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將法治文化滲透到各行業各領域,自治區黨政部門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成為思想和行動自覺,各類市場主體誠信守法、依法經營觀念不斷增強,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意識明顯提高,以法治文化助推法治新疆建設成效顯著。
在巴州博湖縣5A級景區博斯騰湖,該縣發揮法治文化工程引領作用,將法治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開展了“法治進景區”活動,建設了景區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法治宣傳一條街等普法陣地,將法治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過法治典故、法治標語、法治漫畫、法治書法等形式以及懸掛燈箱、標語牌、文藝演出等手段宣傳法律知識。該縣還在大河口景區著名景點“西海第一鍋”周圍,建設了景區法治文化長廊一期項目,制作了52塊宣傳牌,將法律知識和景區文化傳播有機結合,寓教于樂、寓法于景,打造出一個集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普法陣地。
與此同時,各地各部門(單位)普遍開展學法用法演講、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書畫攝影作品展、法治征文、法律知識競賽等法治文化活動,并結合各民族傳統節日,將法律知識、法治精神融入民俗活動,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
去年以來,自治區各地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以“五治融合”理念指導基層社會治理,突出法治文化的浸潤滋養作用,加強社區網格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以群眾思想覺悟、道德素養、法治意識的不斷提升,帶動基層治理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借助黨建引領、頭雁領航,村民議事、民主自治,村規民約、網格管理,推動了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現代化,踐行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維護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各地深入開展 “法治縣(市、區)”“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等創建活動,有31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79個村(社區)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56個村(社區)被評為“自治區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克拉瑪依市榮獲“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稱號,霍爾果斯海關法治教育基地被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今后,自治區將持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使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為全面依法治疆、建設法治新疆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