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壯美的天山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坐落著博孜墩柯爾克孜族鄉(下簡稱“博孜墩鄉”),該鄉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但它與縣城有近120公里的距離。
鄉內遍布草場、森林和牧區,火災風險隱患大,而一旦發生火災,縣城內的專業消防力量至少需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現場。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鄉內100余名鄉民組成了一支義務消防隊。每天,他們騎著馬巡視著鄉里每一個有火情隱患的角落,還定期入戶村民家中宣傳消防知識,遇火情時,他們沖到一線,起到“打早打小”的關鍵作用。隊長阿卜杜·熱合曼向澎湃新聞介紹,“在我們這,馬比汽車好使,別人都叫我們‘馬背義務消防隊’。”
如今,這支義務消防隊的規模已壯大至515人。澎湃新聞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消防救援總隊了解到,博孜墩鄉義務消防隊成立5年多時間里,參與撲滅各類農牧民柴草堆垛、羊圈、林帶火災36起,為村民排除火災隱患400余處,挽回了約100余萬元的經濟損失,成為了鄉內7000多名農牧民群眾的守護者。

“馬背義務消防隊”的誕生
溫宿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曾軍記得,2014年冬天,博孜墩鄉一村民家房屋起火,等到消防隊趕到時,村民的房子幾乎已經被燒完。
此外,2015年5月,博孜墩鄉領導帶領聯防隊進村入戶開展安全穩定巡查時發現,阿克布拉克村一處林帶冒著很大的濃煙。趕到后發現,林帶已經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們第一時間組織村民利用水桶、鐵鍬隔離著火點,經過2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大火雖然撲滅了,但由于沒有滅火器材在起火初期撲救,還是燒毀了長達50余米的林帶,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后經消防部門調查發現,這場林帶大火是一位村民隨手扔掉的未熄滅的煙頭引發。
為了保護村民免受災害損失,提高村民消防意識。2015年7月下旬,博孜墩鄉開始著手組建義務消防隊,鄉領導將建立義務消防隊的通知下發到全鄉9個村,馬上得到了積極響應,有130名村民報了名,就此博孜墩鄉義務消防隊正式成立。
因地處牧區,鄉內家家戶戶都有養馬,馬匹也是這里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隊員們將滅火器、防火毯等消防器材放在馬背上,騎著馬在鄉間巡護,便有了“馬背義務消防隊”的稱號。
溫宿縣消防救援大隊得知義務消防隊組建后,給他們配發了滅火器、消防安全知識宣傳單等相應的器材、資料,手把手對“馬背消防隊”隊員進行了專門的消防培訓,提升隊員們的專業能力。
保護鄉民平安
隨著幾年的發展,這支隊伍如今已擴充至515人,四十歲的阿卜杜·熱合曼是這支隊伍現在的隊長。他2016年加入隊伍,2017年接過隊長職務,“我報名參加,就是為了村民免受災害損失”,他告訴澎湃新聞,他把這份職責看得很重,這是件“重要又光榮的事”
每天,除了自家日常的農活,阿卜杜·熱合曼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義務消防隊的工作中。他根據每一位隊員的實際情況,詳細地進行分工排班。隊員們每日分上、下午巡護,將鄉內每一個有火災風險隱患的角落細致排查,平均日行程達80公里。每個月,阿卜杜·熱合曼還會定期組織集體培訓,指導隊員們學習鞏固消防知識。此外,義務消防隊的隊員們還會走進村民的家中,給村民們灌輸消防知識,“放牛羊的時候不要私自攜帶火種上山”、“冬天燒爐要注意安全”,這些簡單而實用的提醒,隊員們幾乎每天都在重復,他們還印制了漢、維、哈等文字的消防傳單向農牧民免費發放。
隊員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曾軍告訴澎湃新聞,近年來博孜墩鄉的火災數量有了明顯減少,且村民的消防意識有了顯著提高。“之前,村民們總愛把柴草堆垛堆堆在房前屋頂、冬季有的人家燒土鍋爐也不注重用火安全,有的村民還有在床上吸煙的不良習慣……”曾軍說,現在這些現象已經基本杜絕。
義務消防隊對火災的處置能力也愈發專業,隊員們可以做到在火情初期把火撲滅,保護村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2020年7月初,博孜墩鄉阿克布拉克村一戶村民家附近的草垛起火,義務消防隊隊員們第一時間帶著滅火器、鐵鍬等裝備趕到現場,有效控制了初期火勢,使得火勢沒有發展蔓延,只燒毀了一個干草垛。回憶當日的情形,村民努爾古麗依舊心有余悸,“幸好‘馬背義務消防隊’員及時趕到,不然所有的干草被燒著了,太可怕了。”
“好幾次我們是往那邊(博孜墩鄉)出警的途中就接到隊員的電話,說‘我們已經處理完了,你們回去吧’。”曾軍欣慰地表示,這支義務消防隊為當地消防事業作出了極大貢獻,為他們減輕了很多壓力。

專業力量做支持
博孜墩鄉義務消防隊隊長阿卜杜·熱合曼告訴澎湃新聞,鄉義務消防隊的壯大成熟,離不開專業消防力量的支持與幫助。
曾軍介紹,每兩個月,溫宿縣消防救援大隊都會派專人前往博孜墩鄉,現場為村民代表和義務消防隊進行消防知識講解,以及組織滅火器等消防器材的使用演練,還會與義務消防隊一起,走進村民家中,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講解與火災隱患排查。
義務消防隊隊長排如合·毛尼亞孜回憶,剛開始,雖然每次巡護時都會帶上消防宣傳資料以及滅火器。但那時沒幾個人會用滅火器。“一次一個草垛著了,起初還是小火時,義務消防隊員們想用滅火器撲救,但都不會用,根本就不知道該怎么樣打開,還是用鐵鍬把著火部分與沒著火部分進行分離,用鐵鍬拍打,并用沙土撲滅了”。但如今,通過消防隊員們的多次培訓,不光義務消防隊成員熟練掌握了滅火器的使用,村民們也大都會使用了。”
澎湃新聞了解到,消防大隊的監督員們也每年對其開展至少6次的消防業務指導,并提供各類宣傳材料。這支“馬背義務消防隊”成立5年多時間里,參與撲滅各類農牧民柴草堆垛、羊圈、林帶火災36起,為村民排除火災隱患400余處,不僅為消防救援隊伍解決了力量不足的問題,還挽回了約100余萬元的經濟損失,守護著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7000多名農牧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