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他們維護社會穩定、服務人民;疫情來襲,他們無所畏懼,沖鋒在前……一直以來,公安民警用辛勤的汗水乃至寶貴的鮮血和生命,為社會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1月10日,是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這個節日讓每一名人民警察都倍感自豪。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致敬挺身不畏風雨驟、危難時刻顯擔當的平安守護者。
丁發根:生命禁區 信守承諾

“在出入境管理部門工作,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一言一行要對國家負責。”1月3日,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大隊長丁發根說。
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新疆53人受到表彰,丁發根榜上有名。
位于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生命禁區”之稱。這里人煙稀少,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塔什庫爾干縣公安局馬爾洋派出所轄區面積7760平方公里,整個轄區走訪一遍至少得一兩個月。很多地方沒有路、不通車,全靠步行。時任馬爾洋派出所所長的丁發根跋山涉水走遍了轄區,在多次生死考驗中,一走就是10年。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公安,在我入警的時候他就對我說,人民公安是為人民服務的,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里。”丁發根說。
有一次,丁發根到馬爾洋鄉皮勒村走訪,騎駱駝過葉爾羌河時,因河流湍急,水又深,駱駝在冰水里只露一個頭,同行的同事和一名民兵險些被河水沖走,危急時刻兩人抓住駱駝身上的繩子才幸免于難。
長期在高原,條件艱苦、氧氣不足,丁發根患有關節炎、肩周炎、膽囊炎、胃炎等多種疾病。走路時間長了,腳踝也有問題。
支撐丁發根一次次帶病在雪山冰河中跋涉的,是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
每一次探訪邊遠牧民,丁發根都會把牧民向他反映的藥品衣物短缺等訴求記在本子上。下次來時,他會帶上這些物品交給牧民,同時再記下大家新的困難。這本記事本上的一筆一畫,在丁發根看來,都代表了他對牧民的莊嚴承諾。
2017年冬天,丁發根去皮勒村,晚上住到牧民努斯熱提·吾克馬提汗家。半夜醒來,丁發根看到努斯熱提一家人打地鋪睡在地上,這讓他十分感動。“我默默在心里承諾,為他們多做實事,多辦好事。”丁發根說。
2019年,50歲的丁發根被調回縣城,任該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大隊長。
出入境系統里的應用軟件比較多,要學會掌握好每一個軟件的應用,著實讓丁發根感到為難。為盡快適應工作,他干脆抱起電腦纏著副隊長向其求教,然后又去喀什市公安局跟班學習,遇到不會的問題,他就向同事當面或電話請教,然后一次次地演練……多看、多學、多問,好強的丁發根逐漸熟悉了新工作的各個環節,掌握了其中的規律。
雖然已離開馬爾洋派出所,但丁發根始終信守著為當地牧民辦好事、辦實事的承諾。他說:“答應了牧民,給他們一個承諾,所以我必須信守承諾。”
李斌:刑偵一線 勇挑重任

2020年12月11日,第二屆“熱血鑄劍·丹心衛民”全國公安“百佳刑警”推選宣傳活動結果揭曉,阿克蘇地區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李斌上榜。
李斌今年48歲,從事刑偵工作25年。“我是在辦理各類大要案當中成長起來的,有磨煉才有成長,才能承擔更多重任。”李斌說。
在大量案件的實戰錘煉下,李斌的痕跡檢驗技術能力愈發精進。2006年,他被任命為阿克蘇地區公安局庫車刑科分所教導員,一年后,又入選第四批“全國公安機關刑事科學技術青年人才庫”。
李斌說,刑偵是個經驗工作,而經驗都是從大量案件中積累出來的,所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訣竅,他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
不僅如此,李斌還保持著現勘案件檢驗鑒定材料親自把關的習慣,經他手的材料,向來是阿克蘇地區現勘卷的教材和樣本。他說,不僅要自己的材料準確無誤,更需要所有人的材料準確無誤。
2008年,阿克蘇地區組織指紋會戰,一名新入職的刑事技術員在比對數枚疑難指紋過程中,始終難以認定。在李斌多次指導下,這名年輕的刑事技術員最終掌握了勘查要點,成功破獲一起命案。
“搞刑事技術,不僅要勤奮鉆研,還需要相互學習和交流。”李斌說。
在刑偵工作中,李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努力,這都源于他對刑偵工作的熱愛,對這個職業的崇尚尊重。
2014年6月,阿克蘇市發生一起命案,在摸排中案件毫無進展,公安機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李斌又一次擔負起勘查重任,帶領地、縣(市)兩級刑事技術員,組織指揮現場勘查并徹夜開展分析研判。當偵查工作始終未能取得突破之時,李斌結合周邊戈壁灘荒無人煙的地貌特征,提出將現場勘查面以每500米為界逐步擴大至2公里為限進行地毯式勘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距中心現場一公里外的地方,李斌等人發現了犯罪嫌疑人遺留的痕跡物證,給案件偵辦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這,僅僅是李斌面臨的一場場復雜考驗的縮影。
多年來,李斌在命案積案攻堅、多發性侵財小案積案攻堅、涉眾型案件處置、毒品堵源截流等一系列危害社會安全的案件中,經受住重重考驗,成為刑偵戰線上的一把“利劍”。
25年來,李斌直接參與重特大案件、疑難案件的現場勘查及偵辦達1000余起,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兩次。
“從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考驗之旅。但為了群眾,再多困難都要克服。”李斌說。
孫超:雪域高原 堅守初心

1月的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
雪山腳下,每一戶塔吉克族牧民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座塑料大棚,這是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紅其拉甫邊檢站民警孫超幫他們建的“庭院拱棚”,拱棚內各類蔬菜郁郁蔥蔥,與遠處連綿雪山形成鮮明對比。
孫超今年42歲,2020年12月,他被公安部評為第四屆全國“公安楷模”。
1996年,17歲的孫超從河北高碑店入伍來到紅其拉甫邊檢站,在“離天最近、離家最遠”的帕米爾高原,開始了長達25年的堅守。
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無霜期不足60天,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因此被稱為“生命禁區”。
孫超初到紅其拉甫時,戍邊條件簡陋,許多戰友因為吃不上新鮮蔬菜而頭發脫落、口腔潰爛、指甲凹陷、手腳脫皮,有的還患上嚴重的敗血癥。面對這樣的情景,孫超也曾在心里打過退堂鼓,半夜躲在被窩里偷偷抹眼淚,但軍人的使命感讓他重新振作起來,擦干眼淚。他決心在高原“干出點事”。
1998年,紅其拉甫邊檢站建起第一座簡易大棚,孫超主動請纓,決心要“讓高原見到綠色,讓戰友吃上蔬菜”。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反復摸索試驗和上千次失敗,孫超終于攻克了高原蔬菜種植的關鍵性技術難題,讓荒蕪的帕米爾有了一絲綠色生機。時至今日,孫超已在高原成功種植39種蔬菜、養殖11種家禽,發展8座大棚。此外,他還帶領當地群眾一起建蔬菜大棚,增收致富。
2018年,原公安邊防部隊集體轉隸國家移民管理局,孫超作為堅守高原時間最長的老兵,原本可以拿著復員費回河北老家與家人團聚,可他說,再多的錢都有花完的時候,如果離開了組織和紅其拉甫,就永遠失去了。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孫超選擇繼續堅守。
作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孫超接受新的挑戰,做一名合格的“全能型”民警:既要做精本職,又要隨時做好向業務轉型的準備。
為此,孫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白天工作多,他就抓緊工作間隙和晚上休息時加班加點努力鉆研邊檢業務知識,向老檢查員請教查緝要點。現在,他已經熟練邊檢業務流程,能夠進行業務操作,邁上了新的奮斗征程。
孫超的付出得到了回報。25年來,他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多次獲評“優秀士官”,榮獲原公安邊防部隊優秀士官人才一等獎;2019年,被中組部、人社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授予“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2020年11月,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最美退役軍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