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網訊 12月13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人民法院法官、樂土驛鎮鄭家莊村法律顧問仲玉梅,按照“一月一坐班”工作制度來到村上“坐班”,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聽說仲法官要來,村民洪志斌一大早就來到村委會。原來,2017年4月,洪志斌計劃售賣一批大規格樹苗,收購樹苗的商販雇了一輛吊車進行吊裝作業,但吊車司機在作業時不慎觸電身亡。后經瑪納斯縣法院判決,洪志斌不承擔賠償責任。可近日,吊車司機家屬又將洪志斌起訴至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
“謝謝仲法官的指導,我明白該怎么收集證據和打官司了。”經過仲玉梅的細致分析和解答,洪志斌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如今,尊法、守法,遇事找“法”,已經成為鄭家莊村村民的行為準則。這也是昌吉州實施《昌吉回族自治州鄉村治理促進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的成效之一。
2019年5月1日,《條例》正式頒布實施。1年多來,昌吉州以《條例》為依托,以村民為主體,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積極探索鄉村治理的有效模式,促進鄉村和諧穩定、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
“我們村去年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鄭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兵說。
張兵介紹,村里平時就注重加強法治宣傳教育,設立了法律服務站,建立了矛盾糾紛調解機制,矛盾糾紛及時解決,促進了和諧發展。
與此同時,瑪納斯縣積極聘請專業律師和基層法律工作者,擔任全縣82個村和10個社區的法律顧問,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把普法教育融入矛盾化解全過程,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目前,昌吉州472個村均聘請了法律顧問,為鄉村治理規范化、法治化提供了法治基礎。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大石頭鄉拜格卓勒村村民珠馬別克,2016年結婚時為了面子,借了10萬元高利貸。結果,“風光”的婚禮辦完,高利貸卻無力償還,生活捉襟見肘。
《條例》正式頒布實施以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對紅白事大操大辦、索要巨額彩禮、民間高利貸等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全面培育風清氣正的新時代鄉風。各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提倡婚事新辦、喜事儉辦、喪事簡辦。同時,該縣人大常委會還制定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工作融入法治管理軌道,用法治力量護航文明新風。
今年2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照壁山鄉南閘村一位92歲的老人去世。老人家里人口多,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村干部第一時間來到逝者家中吊唁,并對家屬做好村規民約宣講。最終,老人子女決定喪事從快從簡操辦,其他親友皆以微信、電話等方式進行慰問吊唁,不聚集、不宴客。
昌吉州各地依據《條例》,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推動“自治”和“法治”相結合,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善治”奠定了基礎。目前,全州有215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村務公開等相關制度,將遵紀守法、鄰里團結、扶貧濟困、移風易俗、勤儉節約、明禮誠信、環境衛生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當中。
“生活垃圾要分類,分類投放有積分……”這兩年,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八家戶村72歲的村民高合德,主動當起了垃圾分類宣傳員。
八家戶村黨支部副書記于金備介紹,依據《條例》的要求,去年村里設立了垃圾集中回收點,制定了《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村民分類投放垃圾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商品,村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昔日臟亂差的村莊,變成了人居環境治理示范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昌吉州創新鄉村基層治理的模式和路徑,探索鄉村‘善治’之路,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文明鄉風成風化人,有力促進了鄉村治理規范化、法治化,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昌吉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建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