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第一批試點城市,克拉瑪依市以“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為牽引,打造出具有克拉瑪依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體系,顯著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治引領
打造“一核多元”市域社會治理主體格局
近年來,克拉瑪依市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抓住黨組織引領社會治理的關鍵要素,著力將健全機制、改革機構、完善體系等基礎性工作由黨組織自上而下“統”起來,提出“區域統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構建具有克拉瑪依特點的工作模式;堅持為民服務“主航線”,緊盯群眾生活中的堵點、痛點,由下而上“破”難點,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組織體系,促進基層黨組織向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責主業聚焦聚力。
積極引導、培育、規范其他社會治理主體,例如,通過“鄰里守望”等社區示范品牌,發展多個扎根基層、富有活力、服務群眾、管理規范的社區社會組織,有效促進了民生保障、服務優化、社區和諧和社會穩定。
法治保障
支撐“完備規范”市域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克拉瑪依市堅持以區、街、社區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站、室)為平臺,融合群眾信訪、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服務為支撐,實行固定常駐、動態輪駐、因需隨駐、定期派駐等多種人員配置模式,發揮網格員在鄰里共情、鄉音鄉情等方面的手段優勢,實現了小糾紛上門化解、大問題線上調解、疑難事電話講解、鄰里事融情和解。
建立矛盾糾紛化解“23456”工作機制。通過落實分級管理、歸口負責的“兩項原則”,健全靶向分流、互動調解、多元參與的“三項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強化訴調、訪調、仲調、檢調、警調的“五調對接”,形成法律援助、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網上信訪、爭議仲裁、心理咨詢的“六位一體”工作格局。充分發揮人民調委會、退役軍人調解工作室、派駐人民法院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打造18個調解力強、群眾認可、影響廣泛的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做大做強“老趙調解室”“娟子工作室”等54個社會組織,參與矛盾調解、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構建起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
德治先導
涵養“和美與共”市域社會治理文化生態
克拉瑪依市以道德建設、民族團結、脫貧攻堅、國家安全等內容為載體,廣泛深入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和宣講,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制定居民公約、村規民約,廣泛宣傳“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善行義舉”等先進事跡。推廣紅白理事會組建,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深化平安志愿者工作,健全組織管理體系,打造參與廣泛、影響力強的志愿者隊伍。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研發個人誠信服務APP“信E玫瑰”,全面推廣城鄉社區誠信建設,營造全社會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自治強基
整合“源頭活水”市域社會治理資源要素

為實現廣聽民聲、廣納民智,克拉瑪依市依托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平臺,加快與網格化服務管理及平安志愿者工作相互銜接、有機結合,打造集黨建、綜治、城管“多網合一”為一身的工作平臺;融合人、地、事、物、組織、網絡為一體的“全要素網格”1836個,吸納全市3400余個黨組織、4.2萬名黨員到網格報到,基層組織戰斗力日益增強。推廣75件“一件事、一次辦”套餐服務,辦結時間壓縮71%。街道(鄉鎮)、社區(村)綜合服務設施承接政務服務事項524項,辦結1.23萬件。試點打造2個區(縣)級“楓橋式”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提供豐富多樣的解紛服務“菜單”,實現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該市充分發揮“四社聯動”工作機制作用,組建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等形式的議事平臺,全市112個社區(村)全部落實重要事務、重要項目建設、重要資金使用等集體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基層事務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此外,克拉瑪依市加快推進5G、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一窗受理系統、電子證照庫、電子支付系統、電子監察等系統支撐“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實現“一證通辦”“一網通辦”。積極探索“城市大腦”在城市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中應用手段,推動信息技術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