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困難,找司法所”
“真干凈!像家!”12月3日,記者走進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司法局鐵廠溝司法所大門,眼前的小庭院窗明幾凈,生機勃勃的花草挺立在窗前,給人以家的溫馨感。
所長孫根忠笑容可掬地迎了出來。
經同行的烏魯木齊市司法局干部介紹,孫根忠是這個司法所唯一的干警,眼前的整潔和溫馨,出自他的勤快和愛“搗騰”。也正是因為他的勤快和“搗騰”,不僅讓司法所舊貌換了新顏,還在群眾心里“刷”了“存在感”,大家從“有事,想不到”變成了“有困難,找司法所”。
“請稍等!我這正有一個群眾來訪。”記者隨孫根忠走進他的辦公室。一個戴眼鏡的男子愁容滿面地坐在他的對面,桌子上攤著數十張票據。
原來,男子姓徐,在鐵廠溝轄區開了一個補胎店,五六年間,他為多輛大型貨車修補、更換輪胎,積攢了數十張欠款“白條”,有上萬元的,有幾十塊的,加起來有9萬余元。他以為收據上寫了車號并有駕駛員簽名,自己又留了駕駛員手機,錢鐵定跑不了。可是,這些打條子的駕駛員如今都失聯了,電話不接,微信不回。
徐師傅不知所措。經人推薦,他從50公里外趕來求助孫根忠。孫根忠當即用手機和座機撥打駕駛員留給徐師傅的電話號碼,不是停機就是不接。

“唉!你看看這么多收據,沒有一張符合證據要求。簽名的駕駛員不是車主,流動性很大,駕駛員在你這補換了輪胎,車主認不認呢?還有,駕駛員的身份證號你要留啊,那樣至少可以找到他們,這樣隨便簽個名字,是真是假呢?”孫根忠翻看著一張張票據說道。
“現在能做的就是找到車主核實,讓車主根據認可的票據打個條,然后繼續聯系這些駕駛員,讓他們把欠條內容寫完全。只有把這些欠條‘合法化’了,才能考慮走訴訟程序……”孫根忠勸慰徐師傅,給他出主意想辦法。
常年的司法所工作使得孫根忠成為“解疙瘩”的老手,其他部門遇到調解方面的“疑難雜癥”,都要找到他去“問診”“開方”。
“五步調解法”解疙瘩
疫情期間,轄區某建筑企業有五名外地員工在工地宿舍聚集喝酒,其中一人因心臟病突發身亡。死者家屬從內地趕來處理后事,堅持認為是工亡,向企業索賠90萬元。企業認為,死者違背疫情防控規定,在非工作時間喝酒,死亡屬自己行為所致,只愿支付10萬元撫慰金。
雙方僵持不下。調解現場,孫根忠按照他的經驗,第一步,先將矛盾雙方分開,“背靠背”談話,耐心細致地傾聽各方訴求;第二步,基于法律原則,指出各方的“軟肋”,說明各方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提出各方所提訴求的不合法性;第三步,站在人文關懷角度,提出合理建議;第四步,雙方面對面調解,促成雙方接受調解,形成調解協議;第五步,抓落實,促成履行協議、實現賠償。
調解中,孫根忠依法將一同喝酒的其余四人納入調解范圍,經過反反復復地做工作,各方都“軟”了下來。六天后,最終達成了企業和一同喝酒的人共同賠付29萬元的協議。為了促成這個結果,孫根忠費盡心思,磨破了嘴,有一天他從早上說到了次日凌晨。最后,在孫根忠與公安、社區等部門人員共同監督下,賠付款全部到位。
“很多糾紛,經過這‘五步’,基本都能調解,當然,也有特別案列,那還要有第六步、第七步,只要堅持,肯定能調解成功。”孫根忠對他的“五步調解法”充滿信心,他認為,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

從“打算盤”到“用法律”
“解疙瘩能手”孫根忠在從事司法工作前,其實是個“打算盤”的。
1972年出生的孫根忠,是土生土長的米東人,畢業后,在米東區三道壩鎮財政所工作。24歲時,他成為三道壩鎮財政所所長。
2010年,孫根忠任羊毛工鎮司法所所長。他以財政工作崗位歷練出的細膩和嚴謹的優勢,很快進入到司法所所長的角色,并且做得“風生水起”。2012年,他在米東區率先成立了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2016年,他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兵地調委會。一個個老矛盾、新糾紛迎刃而解。他參與調處的數百件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2015年,孫根忠被評為“全國模范司法所長”。
2018年,孫根忠調任鐵廠溝司法所所長,兼任盛達片區司法所所長。不同的是辦公地點,相同的是,司法所依舊只有他一人。“新地方、老干勁,再難也沒有跨行難。”孫根忠說。
如今,在他的努力,一個以往不受群眾“待見”的地方,成了當地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的中心。
“根忠子”,好兄弟
記者采訪期間,遇到了路過這里看望孫根忠的柏楊河哈薩克民族鄉司法所所長哈但·哈山。
“我和根忠子(他對孫根忠的昵稱)隔三差五會通電話,無論公事私事,什么事我都愿意找他商量。”哈但向記者講述了一件發生在他和孫根忠之間的暖心事。
“四年前,我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心灰意冷,各種想不通,花錢治不好。領導專門囑咐根忠子和其他幾位同事要經常和我保持溝通。后來住院期間,根忠子他們又經常來探望我。現在想起來,我很幸運,遇到了這樣的好領導、好同事,他們沒有放棄我……”哈但提起往事,眼里噙著淚花。

2015年,烏魯木齊市司法局組織干警到濟南學習,哈但和孫根忠都在其中。
“那幾天令我一生難忘。根忠子每天陪我走幾十里的路,和我聊家常、聊生活、聊人生。我想不通的大事小事,他幫我一件件地梳理,慢慢開導我……從此,我就特別信任他,有想不通的事,半夜都會給他打電話。他總是很耐心地對我,為了幫我治病,他沒少給我打錢。他在我心里,比親兄弟還親。”哈但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對工作,一絲不茍、勇于創新;對群眾和同事,視為親人,全力以赴。這樣的司法干部,走到哪兒都會受歡迎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