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記者走進克拉瑪依市銀河路街道和諧家園社區“陽光巴郎”青少年之家(以下簡稱“陽光巴郎”),很快被各類極具特色的服務板塊所吸引,這是克拉瑪依市委政法委駐和諧家園社區“訪惠聚”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與社區聯手打造的關心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項目。它不僅解除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讓孩子們有了一個溫暖的港灣。
當日18時30分,放學回到社區的孩子們背著書包,三三兩兩步入“陽光巴郎”,不一會兒,里面傳出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

回應民需
和諧家園社區是克拉瑪依市為外來務工人員修建的公租房小區,外來人口占70%以上。
“我們文化水平不高,整天忙工作,很少有時間管孩子。”“我們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和爺爺、奶奶生活,我們很擔心他們的學習。”……今年年初,工作隊隊員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很多家長都為如何更好地教育照顧孩子傷腦筋。
“我們認真梳理了各個家庭的情況,發現很多孩子缺乏父母關愛,在情感與心理方面很少受到重視。”和諧家園社區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韓勝輝說,于是,工作隊決定和社區一起打造‘陽光巴郎’,為家長們解除后顧之憂。
“陽光巴郎”項目是自治區團委引入社會力量開展的青少年群體關愛幫扶重點項目,針對青少年開展思想引導、學習生活、身心健康、自護教育、社會融入、法治思維等方面的專業化、個性化社會服務。2019年,該項目在烏魯木齊試點開展活動。工作隊和社區“兩委”隨即向自治區團委發出申請。
今年6月,工作隊與和諧家園社區“牽手”尚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陽光巴郎”項目正式啟動。
“工作隊和社區協助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我們現在的活動場地,位于社區居委會一樓,是面積最大、采光最好的房間。”尚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郭雅璐說。
“社區里有青少年之家了!”這一消息很快在居民間傳開,尤其是“六點半課堂”板塊,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多樣服務
記者在“陽光巴郎”里看到,除了“六點半課堂”之外,還有青少年群體個案服務與管理、法治宣傳教育、共青團愛心生日會、民族團結系列等板塊 ,為青少年提供文化學習、同齡群體交往、城市融入與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服務,在滿足孩子們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幫助其更好地和父母溝通互動,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前不久,在“陽光巴郎”,社工老師為小朋友們舉行了集體生日會,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吃蛋糕、做游戲,11歲的豆豆(化名)是“小壽星”之一。他去年從四川來到克拉瑪依,其父母從事餐飲工作,平時幾乎顧不上管他,豆豆覺得很孤單。“陽光巴郎”成立后,他成了這里的“常客”。
“在國學課上,我學會了背《三字經》;在讀書分享會上,我第一次上臺給大家講故事,現在我還學會了跳街舞……”豆豆開心地說著自己的收獲和變化。
豆豆的母親李莉香多次受邀到“陽光巴郎”,參加專題講座和親子活動。她說,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通過“陽光巴郎”,自己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交流方法等方面得到了許多啟示。
截至目前,“陽光巴郎”共開展各類活動80余場,直接參與活動的青少年達3700多人(次)。
重拾“陽光”
“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等特殊孩子的心理很敏感,我們通過引入專業的社工組織,用專業的知識和方法,為孩子和家長提供專項服務和引導,幫助他們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同時,我們工作隊還不斷將相關經費投入‘陽光巴郎’項目,為教育硬件提升和豐富服務形式給予全力支持。”工作隊副隊長楊尚說。
康康(化名)在小學階段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升入初中后,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成績下滑得比較厲害。父母的責備、內心的自卑讓他失去了笑容,即使假期也不愿出門玩。
“批評過,也勸導過,但娃娃還是悶悶不樂,現在連學都不愿意上,我們該咋辦?”今年6月的一天,康康的父母找到工作隊和社區求助。
“陽光巴郎”青少年群體個案服務與管理板塊讓康康一家看到了希望。該項目聘請10名專業心理咨詢老師,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一人一策”心理幫扶方案。
在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下,康康開始敞開心扉、表達自我。與此同時,心理咨詢老師與其父母、老師、同學進行溝通,多方形成合力幫助他打開心結。
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康康終于恢復了往日的活潑開朗,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在“陽光巴郎”重拾“陽光”的不止康康,截至目前,已有30多名孩子在“陽光巴郎”獲得心理幫助。
“我們會結合孩子和家長的需求,不斷完善‘陽光巴郎’各板塊服務內容,將其打造成孩子們的學習園地和快樂的港灣,為家長起到很好的后盾支撐作用,讓他們為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打拼。”韓勝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