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間樓上漏水樓下找、老鄉間做生意有了沖突、老板跑路拖欠工人工資、年輕氣盛的務工人員因口角傷了他人……在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三平路街道上游社區,居民遇到這些難以化解的糾紛時,常常能看到一個個操著不同口音的“民間調解員”在調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鄉音鄉情”調解室調解員。
“最近生活咋樣?家里沒有再鬧矛盾吧?”11月4日,帕爾哈提·買買提問轄區居民麥某。
“沒有,家里都好著呢!”麥某說。
43歲的帕爾哈提是三平路街道上游社區“鄉音鄉情”調解室成員,被居民稱為“新疆萬事通”。
4月20日,居民麥某向社區工作人員反映:“我結婚十幾年了,有3個孩子,以前夫妻關系很好,但從今年年初開始,我丈夫經常對我拳打腳踢。他現在想和我離婚,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社區工作人員立即向社區黨支部匯報,社區派出調解員帕爾哈提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前往麥某家中。
“阿達西,咋回事?我聽社區工作人員說,你們家里最近鬧矛盾?”帕爾哈提問。
麥某哭著說:“我省吃儉用,不舍得買新衣服,丈夫管錢,不給我一分錢,還打我。”
“我們都是保潔員,收入不高,省吃儉用也是為了這個家,你為什么不理解?”麥某的丈夫說。
“省吃儉用可以理解,但你打人實在不應該,你們能走到一起多不容易,你說是不是?” 帕爾哈提勸解道。
“有時候脾氣上來了,就管不住自己。”聽了帕爾哈提的話,麥某的丈夫低著頭說。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家風好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環境。你妻子除了在單位上班,還在別處打工,想方設法增加家庭收入,你們都在為這個家付出,相信你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經過帕爾哈提和社區工作人員的開導,半年多來,夫妻倆再沒有發生矛盾。
上游社區外來務工人員占社區總人口87%,他們操著不同方言,很多方言聽懂都費勁,更別說調解糾紛了。
為化解外來務工人員的矛盾糾紛,2019年4月,該社區結合轄區實際,挑選了來自四川、 河南、山東、甘肅以及新疆本地的居民作為調解員,建立了“鄉音鄉情”調解室。調解室的成員不僅熱心腸、口才好,而且在居民中有一定威望,他們充分利用在老鄉中“語言通、感情濃”的優勢,在調解矛盾糾紛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樓上人家漏水,我家成了水簾洞。”9月30日,居民孟九超向社區反映。因其操著河南口音,社區工作人員了解詳情后,向“鄉音鄉情”調解室成員武偉英求助。
武偉英迅速趕到現場,把雙方叫到一起。
“俺這房子年前才裝修的,現在泡成這樣,恁看這事咋弄吧?”孟九超說。
“大叔,我還沒開口,您就說這么多,欺負我聽不懂方言是吧!”樓上居民蘇寶一臉委屈。
“孟哥,俺剛才看過了,等房頂干了,鏟一鏟,刷一刷問題不大,社區工作人員已經聯系了住建局,很快就可以解決。咱們鄉里鄉親的,別為了一點小事傷了老鄉感情。”武偉英一番真誠的話語,讓兩人怨氣消了一大半。
“這事兒俺不對,我太心急了。”“大叔, 我也不對,咱們樓上樓下沒必要為這事吵紅眼!”……經過調解,蘇寶和孟九超握手言和。
“鄉音鄉情”調解室架起了新居民和當地市民的橋梁。”上游社區黨支部書記安瑤說,每次碰上外來務工人員的糾紛,因語言和地域文化不同,溝通是最大的障礙。現在有了“鄉音鄉情”調解員,他們用鄉音拉近距離,用鄉情融化隔閡,促進調解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為保證“鄉音鄉情”調解員工作更為專業,上游社區工作人員經常邀請調解專家定期給調解員進行法律法規、調解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培訓。同時,社區組織“ 鄉音鄉情”調解員模擬不同場景的調解,相互切磋,分析轄區矛盾糾紛的特點和規律,總結成功調解的案例經驗,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鄉音鄉情”調解室成立以來,受理調解各類矛盾糾紛二十余起,成功率達100%。
為取得更好的普法效果,每次調解結束后,調解員都會跟進當事人的訴求落實情況,了解調解成效,正面引導,同時,通過以案例說事、以身邊人說事等方式,在轄區開展文明守法、鄰里互助的教育宣傳,在居民中形成鄰里守望、團結和諧的氛圍,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