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我們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8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居家群眾依法調處矛盾糾紛913宗,解決困難訴求4360件,進行心理疏導3651人次,宣傳教育84359人次,查找問題隱患262件,整改落實254件……有效預防和化解了社會矛盾糾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哈密市伊州區城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法書記張斌如數家珍、一一道來。
城北街道轄區面積11.9平方公里,與兵團、鐵路既是鄰居又形同一家。該街道總人口33454戶、78201人,其中鐵路人口就達19401人。街道自今年被確定為哈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單位以來,抱著“首試必成”的信心、決心迎接“大考”,努力蹚出一條具有時代特點、城北特色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
綿綿用力方能久久為功!年初以來,哈密市委政法委針對近年來平安建設中的各項工作進行了認真梳理、拓展、整合和升級,重點對城北街道進行了精準指導,目前該街道的醫療糾紛、金融消費糾紛、勞動爭議、家庭糾紛等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普遍建立,基本形成了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商事調解有機銜接,政法委、法院、司法、公安、民政、婦聯等單位和部門協調聯動,逐步形成了社區吹哨、“三家”報到、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以民安護民生,城北街道正向著良法善治、文明暖城目標砥礪前行。
謀劃“一盤棋” 工作聯動
有31棟居民樓的碧綠花園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民生問題的焦點,這個由兵團第十三師開發、伊州區管理的小區矛盾重重,從征遷工作、物業管理、房屋質量到水電暖都令居民不滿。城北街道祥和社區雖是這里的“大管家”,但也只是孤軍奮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一直治標不治本。有些居民氣憤地說:“啥也干不了,還管我們?”
被“懟”的城北街道班子成員決心以問題為導向,深刻理解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開展試點工作是建設高水平平安哈密的必然要求、保障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高標準補齊短板的難得機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于是,城北街道經過一次次摸排、調查,以融合治理、法治治理為切入點,及時召開“兵地聯席會”,到會人員有街道班子成員、祥和社區干部、兵團第十三師火箭農場相關領導、房地產開發商、居民代表等20多人。把問題擺在桌面上,傾聽民意,各抒己見,現場氣氛熱烈,最終達成共識。兵團施工隊很快進入碧綠花園,修建道路、建設綠地等,9月8日完工。與此同時,主要是兵團第十三師居民的萬家樂平房區由祥和社區管轄,也通過“兵地聯席會”解決了道路修建問題,市政公司施工人員于9月5日進入該平房區。居住在這里的居民欣聞此舉落地,紛紛奔走相告,“泥巴路”終于要變成“水泥路”了!

城北街道陽光社區的“鐵地議事廳”“老鐵說事點”在轄區人人皆知。由于主要住戶是鐵路職工,為此專門設計了新穎的標志“陽光下行駛的和諧號”,以體現鐵地高效聯動,無微不“治”的鄰里情誼。
據陽光社區黨總支書記胡冬玲介紹,“鐵地議事廳”和“老鐵說事點”是該社區的兩張名片,“鐵地議事廳”目前已累計開展各類議事活動36次,參加人數達720余人次,解決熱點難點問題110多件。另外,“老鐵說事點”由社區調解員、法律顧問、老黨員、德高望重人士等擔任說事員、信息員,采用開門說事、評理調事、便民答事的方式解決群眾身邊事。
陽光社區居民王秋愛是“哈密精神”的代表人物,她在33年前為滯留旅客免費送水送飯的感人故事家喻戶曉,如今她是該社區“家庭黨校”校長,從黨建知識到法治宣傳,課堂內容生動而豐富,已成為轄區居民的“必修課”。在該社區黨委的關心支持下,王秋愛還組建了“七彩陽光”義工服務團,分為“紅色文明勸導”“綠色環衛保潔”“橙色扶貧濟困”“白色醫療送診”“金色宣傳教育”“藍色安保巡防”“紫色調解糾紛”,隊員達140多人,大多是鐵路退休黨員及職工、家屬,努力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理念運用到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為哈密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平安建設、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等錦上添花。
精織“一張網” 初心為民
城北街道黨工委下設2個社區黨委、10個社區黨總支、1個村黨總支,33個網格黨支部,14個黨小組。據了解,1個網格黨支部大概服務1000戶左右,縱到邊、橫到底的社區網格化管理,讓社會治理的綜合職能下沉到最前沿,并在街道12個社區全面推開,暢通了社區服務的“神經末梢”,初步形成一套黨建統領、融合治理、法治治理、改革賦能、社會參與的“城北特色”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六心”服務:
健全普法工作機制,發揮領導作用“核心”;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聯合普法宣傳“強心”;深入開展依法治理,聯動法律服務“暖心”;突出重點法治宣傳,助力普法教育“攻心”;健全法律服務體系,聯手調解矛盾“舒心”;建立協調聯動機制,聯勤聯防聯控“融心”。

“六心”服務與民“心心相印”。城北街道整合了“黨的建設、綜合治理、綜合執法”等信息資源,不斷升級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程度。
在城北街道機輛路社區,社區法官工作室已籌建完畢,現任伊州區人民法院審判員的丁卜海成了這里的第一任“網格法官”,他的簡歷上醒目地印著八個字——“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在機輛路社區,還有一直為千家萬戶免費提供法律援助的蔡萬鵬律師和李蓉律師。機輛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柔鮮·圖爾遜說:“這些法律顧問都非常熱心,他們主要開展法律宣傳、協助調解糾紛、解答法律咨詢、實施法律援助、指導法治建設等工作。”由于兵鐵地人口密集,機輛路社區為補充力量,又專門聘請了一名律師,共同為社區群眾提供法律保障,讓法治之光時刻守望公平正義。
市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盈今年7月經組織安排,成為城北街道躍進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目前,她正在做“三件事”。第一件是與市正信公證處簽訂協議,約定每年為村民提供3000元法律援助資金;第二件是與君始律師事務所簽訂包年協議,為村民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第三件是依法解決了1名村民與城北街道多年來關于村集體土地使用的糾紛。短短1個多月,劉盈及“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以時不待我的精神,不舍晝夜地開展工作。
今年,哈密市智慧調解系統逐步完善,城北街道人民調解員全部成功注冊賬戶,并及時錄入調解案件,正向著機構人員模塊錄入完成率實現100%、每月案件的錄入率比照紙質報表100%完成、街道調解案例模塊按時上報率100%的“三個百分之百”目標努力。
用好“一根線” 匯聚力量
“社區干部+市、區、街道三級下沉干部+‘訪惠聚’工作隊+網格長+小區長+聯戶長+志愿者”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打響后,城北街道因地制宜用好這“一根線”。人們說“社區守住了,街道就守住了,城市也就守住了。”一席話道出了基層社會治理重心要向下沉的重要性,城鄉社區處于黨和群眾連接的“最后一公里”,一定要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網格作戰成為核心。一切聽黨指揮,一切工作都要精、嚴、細、實和有條不紊。城北街道采取“定人、定崗、定時、定職、定責”五定工作法,實現組織動員在網格、任務執行在網格、問題發現在網格、防控服務在網格、責任追究在網格,真正將“最嚴”管控從“紙上”落到“地上”。同時,充分發揮小區業委會監督作用,壓實物業對小區居家隔離、人員流動管控、公共場所、樓道及電梯防疫責任,推動網格化管控力量進一步提升。

在疫情防控最艱難的時刻,經與中鐵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溝通,城北街道與哈密各站段建立聯系機制,積極開展門口值守、居民勸導、法律宣傳、核酸檢測人員信息核實等工作,協助包聯村、社區開展網格化排查,挨家挨戶登門了解居民外出及發熱情況,同時做好小區居民全方位的服務保障工作,幫助居民購買蔬菜糧油、購水購電、清理垃圾,測量登記體溫,晚上輪班值守,共同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場疫“考”,考出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城北街道除居住著兵鐵地的群眾外,流動人口、外來人員較多,“城北阻擊戰”團結了轄區所有力量,實現“人防+技防+物防”戰“疫”格局,生動展現了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機輛路社區轄區居民田先生說:“我們居家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務、得到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期間,因孩子吵鬧、養狗等一些瑣事,鄰里之間產生糾紛,社區工作人員調解得妥妥的,讓我們能安心居家!”四川籍外來務工人員張德勝說:“本以為自己是外地人,沒想到社區把我們當自家人一樣關心,家里有沒有米面油、勞動合同簽了沒有、娃兒上學有沒有著落……一件件事都想到問到、安排好。太暖心了!我也要為哈密做點事兒。”
一個個創新的“微”治理載體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形成了強大合力。在城北街道,我們看到一個個生動的鏡頭,映射出轄區居民平安、和諧、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