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和田縣布扎克鄉阿依瑪克村,提到楊承浩,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說“亞克西!”
37歲的楊承浩是自治區司法廳派駐阿依瑪克村第一書記。2018年年初,楊承浩到村里后,挨家挨戶走訪調研,和“四老”人員座談,與村“兩委”班子研討商議,為村民量身定制脫貧致富計劃。
楊承浩認為,扶貧首先要扶志,要激發村民對生產生活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落后的思想觀念。
村民阿斯木·亞森一家人靠1.7畝核桃地和十幾只羊生活,日子過得不富裕。
楊承浩多次找阿斯木夫婦做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外出打工,多學習一些技能。2019年1月,阿斯木的妻子到某企業縫紉車間工作,成為一名產業工人。2019年5月,阿斯木也到新疆果業和田縣紅棗交易中心從事紅棗篩選工作。
阿斯木說:“以前我們在家養羊、種地,沒想過出去打工掙錢,多虧楊書記給我們介紹工作,我們夫妻倆現在一個月收入近5000元。”
2018年3月,楊承浩到殘疾村民霍加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家走訪。霍加阿卜杜拉說:“我不方便外出打工,但我學習過電動車維修技術,想自己開店。”
扶智,必須引導村民掌握技術。楊承浩鼓勵霍加阿卜杜拉先把技術學好,開店的事情工作隊、村委會可以幫忙。
多次溝通后,楊承浩與霍加阿卜杜拉約定,等他學成技術后,楊承浩負責跑手續、籌集資金幫他開店。
楊承浩的真誠讓霍加阿卜杜拉堅定了信心。同年11月,在楊承浩的努力下,霍加阿卜杜拉的店開張了,他說:“現在店里每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我們家的好日子來了。”
如今,阿依瑪克村有7名貧困群眾通過自主創業脫貧,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兩年來,楊承浩轉變工作角色,做好群眾工作贏得民心。
“楊叔叔好,我來給你送杏子了。”6歲的依某到村委會找楊承浩。誰也想不到依某曾是一名腦癱患兒。
在2018年的一次走訪中,楊承浩發現依某患有腦癱,為了給孩子治病,家里欠了很多錢,一家人因病致貧。
楊承浩多方打聽得知,依某的病情符合民政部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附屬康復醫院“福康工程”肢體殘障手術矯治項目的條件。他與醫院多次溝通,讓依某去北京接受治療。
“孩子的病好轉了,我和妻子也在村里就業了。”依某的父親說。
“楊書記有想法,他帶領村民們一起致富,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該村黨支部書記買吐遜·買買提說出了村民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