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平方米、蘆花小區、月租1000元……7月23日上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居民李德軍在“小度”上輸入上述內容,不到兩分鐘,一份房屋租賃合同自動生成并打印出來。“小度”全名為公共法律服務人工智能自助機,具有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業務辦理等多項功能,自去年12月入駐博湖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以來,24小時服務“不打烊”。
除了“云服務”,博湖縣司法局還在“接地氣”上下功夫,以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龍頭,打造集多項司法行政職能為一體的“一站式”“窗口化”服務平臺,將法律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家門口,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法在身邊。
“一站式”解糾紛
走進博湖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三層小樓,功能區劃分清晰:法律咨詢、解決糾紛到一樓,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坐班接待、先行調解;調解不成上二樓,駐點律師提供訴訟代理服務;三樓是服務大廳,設置法律援助、公證服務、普法宣傳、人民調解、商事仲裁、行政復議等10個窗口,“對號入座”即可辦理。通過打造“法律服務綜合體”,實現“一站式”接待、“一攬子”調解、“一條龍”服務,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楊賢勇沒想到,他和工友跑了一趟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拖欠4年的工資便有了著落。
2016年至2017年,楊賢勇等人在博湖縣某公司打工,工資共計近兩萬元,但公司一直拖著不付。今年1月27日,楊賢勇等人到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求助,“法律援助”窗口指派博湖鎮法律服務所承辦此案。該所主任龐鳳新多次約談某公司負責人,“科普”《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為其算“誠信賬”,并依法為楊賢勇等人主張了誤工費等費用1萬元。某公司承諾分兩次付清,5月底,楊賢勇等人拿到了第一筆1.4萬元。
這是該中心今年以來辦理的第27起法律援助案件。
本布圖鎮芒南查干村一組村民劉某與妻子景某因瑣事爭吵,情急之下動了手,妻子提出離婚。調解“一條龍”服務隨即上線:從村黨支部、警務室到鎮司法所、婦聯,直至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從反家庭暴力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講到夫妻相處、家庭和睦之道。劉某心服口服,向妻子認錯道歉,景某也決定再給丈夫一次機會。
博湖縣探索建立黨委領導、部門聯動、多方參與的綜合調解工作機制,推動信訪、法院、公安等職能部門從末端管理向矛盾糾紛源頭治理轉變;構建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7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32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又在各便民警務站設立公共法律服務點,通過法律專業工作者“坐診”與“巡診”、12348熱線和微信“點單”,共同為矛盾糾紛“把脈”。無論是討薪“馬拉松”,還是糾紛“硬骨頭”,在這里都能有個說法。
“定制合同”進村
育苗、移栽、管護、采摘、銷售,每一個環節都要簽合同。這已成為本布圖鎮再格森諾爾村的新風尚。
再格森諾爾村是當地有名的“菜籃子”,蔬菜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家家戶戶以此為生。
蔬菜一茬接一茬,買賣一單又一單,各種糾紛也隨之而來。
育苗大戶王博勤就被坑過。今年3月,沙灣縣一買家打電話預訂6500盤辣椒苗,雙方口頭約定育苗費5萬余元。5月初,苗育好了,買家卻沒了影。眼看要錯過農時,王博勤只好低價處理辣椒苗,虧了近兩萬元。
村民麥某則嘗到了簽合同的“甜頭”。因為將出苗率、根長、株高等具體指標寫進合同,后來面對賣家提供的“問題”黑枸杞苗時,他依據合同約定,追究了對方的違約責任。
對比見差距。以這兩起糾紛為例,博湖縣司法局派駐該村的法律顧問、新疆騰格斯律師事務所律師阿依木先·居馬洪在“村民夜校”給大家講了一課——《合同法教你簽合同》。
今年年初,博湖縣司法局根據轄區農村經濟特點和村民需求,“量身定制”一批合同:育苗合同細化驗收標準,供貨合同明確運輸方式,采摘合同中光采摘費就有時薪、日薪等4種結算方式……每種合同都約定了合同期限、履約內容、違約責任、解決爭議方式,對雙方當事人來說,既是約束,又是保護。
這些合同模板被分發至各村公共法律服務室,村民可隨時取用。
“定制服務”還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博湖縣司法局在各村、社區推進法治廣場建設、舉辦“法治進鄉村”主題晚會、評選“法治家庭”、開展“國旗下的普法”,營造濃厚法治氛圍,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