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感謝為我們負重前行的英雄,感謝無私奉獻的你們。”最近,一封感謝信在烏魯木齊高新區(qū)(新市區(qū))東八家戶片區(qū)東方社區(qū)天悅龍庭小區(qū)15號樓微信群里傳播著,居民們紛紛為志愿者們點贊。
在大家稱贊的志愿者中,有一位“80后”,他從早到晚,風雨無阻為居民群眾提供暖心服務,他就是烏魯木齊市米東區(qū)司法局掛職副局長王軍平。
司法干警 彰顯奉獻本色
今年37歲的王軍平,是自治區(qū)第一監(jiān)獄主任科員。2019年3月,被選派到米東區(qū)司法局擔任副局長,主抓社區(qū)矯正工作。
在米東區(qū)司法局干警們的眼中,王軍平是個熱情、虛心好學、善于助人的年輕人。來到米東區(qū)司法局工作一年多,法治宣傳、人民調解、社區(qū)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樣樣工作都能拿得起。
烏魯木齊市新發(fā)疫情后,王軍平第一時間在社區(qū)報名當志愿者,充實到便民服務、心理疏導、防疫宣傳等志愿服務隊中,每天起早貪黑,從做好社會封閉管理、加強疫情監(jiān)測,到測體溫、清垃圾、搞衛(wèi)生、照料困難群體到提供居民日常生活保障服務,做居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
大學剛畢業(yè)的李某獨自一人居住,開始時,他每天吃飯是靠要外賣。小區(qū)實行封閉管理后,他的生活成了問題。為了解決他的生活難題,王軍平發(fā)動樓里住戶把多余的鍋碗瓢盆都給他送過去,還教他如何做飯。 經過多日鍛煉,李某已經能夠自己做簡單的飯菜。
志愿服務 傳遞溫暖真情
王軍平時刻不忘司法人的職責,在服務時為居民耐心講解相關防疫規(guī)定,重點講解不配合疫情防控可能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在社區(qū)干部張理花的眼里,王軍平是個熱情、心細的志愿者:“社區(qū)想到的事,他想到了,社區(qū)沒有想到的事,他也想到了。”
7月17日,是王軍平當志愿者的第一天,他首先認真觀察小區(qū)停擺的車輛,發(fā)現(xiàn)一些車輛把消防通道都堵了。于是,他馬上給社區(qū)干部打電話,監(jiān)督車主趕緊挪車。
“只要能將生活必需品第一時間送到居民手中,哪怕多跑幾趟,我也很開心。”當志愿者以來,王軍平大多數時間都是騎著拖斗三輪車買菜及各種副食品。8月13日上午,烏魯木齊天氣突變,狂風裹挾著大雨,騎著三輪車趕往蔬菜店的王軍平一不小心摔倒了,左腿膝蓋脫落了一大塊皮,鮮血直流,小腿也劃破了。他艱難從地上爬起來,把落地的眼鏡重新戴上,休息片刻,又繼續(xù)往蔬菜店趕。
蔬菜詀老板看到他一瘸一拐的進門,驚訝地說:“你怎么摔傷了還來呀?”
他說:“不行呀,居民們還等著我買菜,給他們送去。”
他每天跑來跑去為居民上樓下樓送菜包就多達50多次。衣服每天都是濕透的。
關愛老人 是責任也是義務
針對樓里老年人較多的現(xiàn)狀,王軍平和學護理專業(yè)的志愿者商量,每天堅持在測溫時,為老年人測血壓,深受居民們的稱贊。
幫助空巢老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成為王軍平的一項重要的日常服務。他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等重點人群做好生活服務,隨時掌握居民訴求,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寧愿多跑腿,也要讓大家安心居家防疫。
73歲的獨居老大爺張玉成不會看微信,每天王軍平都要上門詢問老人的需求,一來二往,張大爺拿他當家人,每天不論有什么事,都要找他幫忙。
8月11日0時許,奔波勞累一天的王軍平正準備睡覺,張大爺給他打電話:“娃,家里沒電了。”王軍平二話沒說,趕緊開門上10樓,敲開老人的門,要了電卡,去幫助老人找物業(yè)管理部門人員為老人充了電。當老人燈亮的那一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個勁地說:“謝謝娃”。
“越是艱難,我們年輕人越要勇于承擔。汗水也是人生路上收獲的財富!”王軍平說。所以,就是在摔傷的日子里,王軍平依然是兩天一次盡職盡責地夜晚在樓下值守。為了樓里所有人的破曉時分,甘做風雨中的守夜人,默默堅守,不慎風雨。
據統(tǒng)計,一個多月以來,王軍平與其他3名志愿者為居民送菜450次,倒垃圾1200余次,買水、買電、送藥230次,測量體溫20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