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身為軍人還是警察,不變的是阿地力·阿西木一家祖孫三代對邊疆始終如一的責任擔當。
陽光灑在靜默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烈士陵園,一層又一層的綠意隨風輕輕飄蕩。
“同學們,革命烈士的故事講完了。”
“敬禮!”列隊瞻仰的學生們眼神熾熱、神情肅穆,紛紛行少先隊禮。
凝視著眼前孩子們稚嫩的面龐,和他們同行的阿地力·阿西木緩緩說道:“我的爺爺就安葬在這座烈士陵園里。”
阿地力·阿西木是烏魯木齊鐵路公安局庫爾勒公安處葉城站派出所民警。他的爺爺趙玉德是一名解放軍老戰士。
戰功赫赫
1947年7月12日,33歲的趙玉德在陜甘寧邊區綏德縣參加解放軍,被編入由著名的359旅719團改編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2軍第5師第15團,先后參加過解放蘭州、解放和田等戰斗。他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后榮立二等功3次。
雖然戰功赫赫,但趙玉德刻意塵封功績,即使兒女們也不知道他曾經的榮光,直到去世后家人整理遺物時才發現了他當年的立功證書和獎章。
一本薄薄的小紅本,見證了一位老戰士對革命事業的傾情付出。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趙玉德跟隨部隊從甘肅出發,一路西行,日夜兼程,徒步2500公里于12月初抵達阿克蘇。當時,雖然新疆大局穩定,但在和田地區仍有一小撮叛亂分子試圖叛亂,上級命令趙玉德所在的部隊盡快解放和田。第15團的1500多名官兵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在滾滾黃沙中奮力挺進,最終制伏叛匪,取得了戰斗勝利。
之后,趙玉德又參加了進軍西藏。在一次戰斗中頭部被敵人的彈片擊中,身體多處負傷。他在醫院里躺了大半年才恢復基本生活能力。1956年,趙玉德選擇退役,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四師的一名職工,后來調入農三師中心兵站工作。
陜西老家年邁的父母多次托人帶信,希望趙玉德回到家鄉。面對這片和戰友們共同護佑的土地,他毅然選擇留下來。
后來,趙玉德的父母又寫信告訴他,已經托人給他找好了對象,堅決要求他回陜西老家成親。
為了表達留在昆侖山下的堅定決心,也為了真正扎根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趙玉德和葉城縣的一名維吾爾族姑娘成了家,并為兒子取了一個維吾爾族名字——阿西木。
當時,趙玉德的工作主要是帶領兵團職工開墾荒地、興建水利,農忙種地,農閑修渠,一年四季很少有時間在家和妻兒團聚。
很快,孩子到了要上學的年齡,但村里沒有學校。趙玉德的妻子心里十分著急,希望他能找組織講講困難,調到縣城附近工作,以便孩子能夠上學,但被趙玉德拒絕了。他認為,留在新疆是為了守護好腳下這片土地,用行動履行建設新疆的責任,怎么能跟組織提要求、講困難呢?
因打仗造成的傷病,加上多年早出晚歸、風餐露宿,1980年,在阿西木17歲時,趙玉德去世了。
臨終前,趙玉德握著妻子和兒子的手囑咐:“我是一名解放軍戰士,組織讓我留在這里、建設這里,這是我們軍人的使命。我走后,你們一樣要把根扎在這里,努力奮斗,為國效力!”
三代人接力
趙玉德去世后,阿西木和母親的生活陷入了困頓,但是,即使再難他們也沒有向組織張過一次口。后來,農三師黨委了解到他家的生活困難,幫助他們搬到縣城,早已錯過讀書年齡的阿西木只能旁聽完成了小學課程。
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阿西木沒能實現參軍的愿望,靠打零工把三個兒子撫養成人。但是,他繼承了父親的信念:那就是扎根邊疆、建設好邊疆。阿西木對兒子們說:“作為解放軍的后代,扎根并建設邊疆,報效祖國是我們的本分。”
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阿地力·阿西木三兄弟從小就樹立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一定要扎根守護邊疆,一定要繼承爺爺遺志做一名邊疆的建設者。2013年9月,阿地力·阿西木考入新疆警察學院,2014年9月又應征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
在武警部隊服役期間,阿地力刻苦學習、努力訓練,成為全團唯一一名兩年內獲得兩枚優秀義務兵獎章的士兵。退役后,阿地力成為一名駐守在昆侖山腳下的鐵路公安民警,忠實地履行著維護邊疆安寧、建設祖國邊疆的使命。
從學生到軍人再到鐵路警察,隨著角色的變化,阿地力越來越覺得自己和新疆血脈相連。他說,新疆的發展變化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在發展變化中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世代守護
2017年,大學畢業的阿地力放棄了在部隊入黨提干的機會,毅然報考了烏魯木齊鐵路公安局庫爾勒公安處。抱著扎根邊疆、不畏艱苦的決心和勇氣,阿地力在工作中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遇到困難從不輕言放棄。有過當兵經歷又從警院畢業的他,在警務技能和體能方面很快就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想做到文武雙全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從警后,阿地力成為一名內勤民警。他剛參加工作時,由于對文字工作缺少經驗,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但他不氣餒,兜里常常揣著筆記本,將工作細節一一記錄,遇到問題就虛心求教。為了提高寫作水平,他每天業余時間閱讀寫作方面的書籍,學習調研簡報的撰寫技巧。很快,阿地力寫作水平和效率提高了,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短短兩年,阿地力由一個初入警營的“愣頭青”成長為所內不可或缺的骨干,相繼榮獲“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公務員”等稱號,在2019年庫爾勒鐵路公安處組織的小教官培訓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他攻堅克難、拼搏奮進的精神,感動了所里的青年民警,贏得了大家的好評。
如今鐵路建設迅猛,出疆也有了朝發夕至的高鐵,天塹變通途,兩小時的時差也不再如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遙遠與荒涼。阿地力深深地為自己身為一名鐵路公安民警、為新疆的鐵路建設貢獻著一己之力而感到自豪。
說起和鐵路公安的情緣,阿地力感慨地說,從上警院開始,我深深感受到鐵路的開通給家鄉帶來的變化。在通火車前,從葉城乘汽車去一趟烏魯木齊要50多個小時,車費400多元,還要提前幾天訂票,如今最快12個小時就可以到家。特別是鄉親們的農畜產品搭上火車可以賣到全國各地,各地的工業產品也能通過火車運到葉城。由于交通的便利,鄉親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支援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對口援疆工作、開設內地新疆班、新疆農村幼兒園建設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刻改變著這片土地,也改變著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曾經因為地處偏遠上不了學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阿地力說,昆侖山腳下是見證先輩誓言的地方,無比神圣。他對自己也有一個誓言:這份守護,要世世代代堅持下去!一定守護好腳下這片土地,用自己的行動兌現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祖國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