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日進斗金,正規平臺,信譽保證,按條結算,動動手指,不用工作就能賺錢”——這樣的“網絡兼職”小廣告,你是否經常看到?若你此時正好缺錢,又有空余時間,遇到一個輕松賺錢的機會是不是格外心動?可事實究竟怎樣?王女士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答案。
7月6日,烏魯木齊市市民王女士在抖音APP上添加一位自稱提供刷單兼職的網友。后對方發來鏈接,讓王女士提交訂單,前幾單均有十幾元的傭金,后幾單對方卻以各種理由不返還傭金及本金,王女士合計被騙10萬余元。
辦案民警介紹,此類案件的主要受害者年齡集中在18歲至24歲之間,以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賦閑在家的全職寶媽、受教育程度和工資都比較低的社會青年三類人群為主。
首先,推廣員通過招聘平臺、社交平臺等渠道,大量發布刷單的廣告信息,以“工作簡單”“薪資豐厚”“時間自由”等虛假利好來誘惑受害者參與所謂的“網絡兼職刷單”。其中一旦有受害者表現出興趣,就集中精力“攻克”,誘其上鉤。
待受害者在推廣員的引導下,下載APP或到平臺上進行刷單操作時,平臺客服就上場接待,通常他們會許下“輕松掙大錢”的承諾,并曬出大量的“傭金截圖”來獲取受害者信任。面對受害者提問時,平臺客服也會一一耐心解答,秉承著“錢沒到手,對方就是上帝”的原則,“笑里藏刀”,為下一步騙局的實施做鋪墊。
接著,待受害者明確表達參與后,培訓老師則會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忽悠受害者交納一定的“保證金”“培訓費”等費用,并且表示“交的錢越多賺的越多”。
通過簡單培訓后,“刷客”正式開始工作。前兩單時,平臺客服會先給受害者派一些簡單、價低的工作,通過“小額返利”讓受害者嘗到甜頭。
刷單團伙全體“員工”這一通操作下來,受害者就完全“昏了頭”,以為自己找到了“天上掉餡餅”的好工作。事實卻是小任務開始變成“循環任務”,不法分子還會以“任務不達標”、“系統故障”等理由讓受害人繼續刷單,任務永遠都“做不完”,本金也拿不回來。
不法分子為增加“業績”,騙取更多人的錢財,除了傳統的發布刷單廣告,等待受害者主動聯系外,還衍生出了多種“升級版“刷單詐騙。
“傳銷式”刷單
“免費送”誘導進入微信群,“傳銷式刷單”騙取個人信息和錢財。不法分子發布“免費送水果”“一折購名牌”“進群領紅包”等虛假信息,吸引受害者入群, 并鼓勵他們拉人進群,拉的越多獲得的獎勵就越豐厚。
隨后,不法分子會要求受害者提供“姓名、電話、身份證號、收件地址”等個人信息,以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精準詐騙”或實施其他違法犯罪行為。
接著,在受害者等待“免費送”物品派送的時候,群內會每天派發“做兼職返傭金”的活動,協助店主進行“刷單”,先行“墊付款項模擬下單”,待店家“虛假發貨”完成訂單后,就可以得到傭金。并且,群里不少小伙伴都在參與,積極地搶單,每天都有很多人“曬收益”。
于是,受害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與刷單,結果就跟王女士一樣被騙光了錢。
“賭博型”刷單
刷單+賭博合體詐騙。受害者看到不法分子發布的刷單廣告后,通過點擊鏈接或者掃描二維碼下載APP,而打開APP后才發現其實是非法網絡賭博平臺,傭金就是投注之后中獎獲得的金額。詐騙團伙也會配有專門的“導師”,受害人操作了幾天后發現收益也比傳統刷單更可觀。
這類“賭博刷單”風險大,也更容易淪陷:受害者不斷加注后,如果贏了,平臺會以各種理由限制提現;如果輸了,本金也白白損失。受害者“上頭”后會四處借錢,堅信自己能翻盤,不惜借高利貸,結果是越陷越深。
警方提示
切勿相信網上類似“足不出戶,日進斗金”“輕輕松松賺錢”等兼職廣告。即使是熟人介紹的此類工作也未必靠譜,因為熟人也可能早已淪為不法分子詐騙的工具;找工作要通過正規渠道,拒絕任何需要提前墊資的兼職工作;切勿點擊陌生鏈接或掃描陌生二維碼下載非法、假冒App,一旦發現被騙,要保存好證據并立刻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