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一趟列車出境,1道一趟列車入境,大家準備查車!”
6月14日下午,火車鳴笛聲響徹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鐵路口岸。此時,對講機內傳來了查驗列車的指令。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范自強和另外4名民警立即穿戴好裝備,前往剛剛停穩的列車開展勤務工作。
一名民警來到列車車頭,對司機證件進行查驗,其余四人兩人一組,從列車中部向車頭和車尾車體進行檢查。半個小時后,整列車車體和司機證件的查驗工作結束。


當天他們查驗的是一列50節的敞篷列車,車廂內裝滿了煤炭,風一吹,到處都是粉塵。范自強戴著口罩,攀爬上列車,仔細查緝著一節又一節的列車,他的搭檔則在一邊警戒。不到5分鐘,在烈日的照耀下,汗滴已從帽檐內順著范自強的臉頰流了下來,口罩上也落滿了粉塵。

查緝完列車,范自強來到宿舍準備喝上一口水稍作休息,可就在這時對講機里又傳來勤務安排:“一列中歐班列即將入境,準備上勤!”范自強急忙穿好裝備進行下一趟勤務。
今年23歲的范自強2015年9月入伍,2018年年底,在體制轉改時,他毅然選擇留下來通過參加公務員考試成為了一名轉改新警。自工作以來,擔任過戰士、炊事員的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2019年以來,他刻苦鉆研邊檢業務知識,一年多的時間,他就實現了從炊事員到檢查員的轉型,目前是阿拉山口邊檢站執勤二隊的一名民警。
“阿拉山口口岸是中歐班列西線通道上的重要出境口岸,今年5月,我們邊檢站驗放的進出境中歐班列達到了453列,同比去年增長68.4%。”提及自己所在的阿拉山口邊檢站這個光榮的集體時,范自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說,為了提高中歐班列的通關效率。今年以來,該站推行24小時通關機制,廣大民警傾注全力連續不間斷地對中歐班列進行查驗,實現了班列即到即放和“零延時”通關。

在阿拉山口鐵路口岸寬軌執勤點,范自強和同事們每天都要踩著鐵軌旁的礪石對出入境列車開展檢查。日積月累,他們硬是從1000多米的礪石中走出了一條路。
對于一列50節的列車來說,他們一趟檢查下來要步行2公里。尤其是為了查看敞篷的列車車廂內是否夾帶了違禁物品,是否有偷運人員,范自強和同事們還要對每節車廂進行攀爬檢查。

“為了檢查車廂,我們的民警每天下來都要對車廂攀爬300多次,按照車廂4米高來計算,每天民警就要攀爬1.2公里,民警的體力消耗和執勤壓力很大!”執勤點的帶隊民警買歐朗說,在阿拉山口鐵路口岸執勤,民警基本上一個小時就得查驗兩趟列車,有時候剛端起碗準備吃飯,隨著班列的到來,民警不得不放放下碗筷,快速投入到護送班列的行動中。這里的民警不僅面臨著巨大的執勤壓力,同時,還要面對惡劣天氣的影響。

阿拉山口口岸有"風口國門"之稱,一年有180多天都是大風。口岸入境的列車基本上運輸的都是鐵礦粉,受大風影響,列車進入口岸后,鐵礦粉會到處飛揚,導致鐵路口岸上到處都是粉塵。民警檢查完一輛車后,口罩上都是灰塵。
有一次,站機關為執勤點配備了一條警犬,誰知,因為口岸灰塵大的緣故,警犬在執勤點工作不到一個月,就無法進食。后來,民警不得不將其拉回了站機關營區。

除了大風,范自強和戰友們還面臨著氣候的考驗。鐵路執勤點夏季最高氣溫達50℃,有時鐵軌上都可以煎雞蛋;冬季最低氣溫超過零下40℃,有時手粘到車體上瞬間就會脫一層皮。

“每當看到過往司機為我們豎起大拇指時,我就感覺特別有成就感,我要多向站里的骨干學習,發揚‘駐大風口、立大志向、保大通關、做大貢獻、促大發展’的‘風口國門’衛士精神,爭做新時代合格的移民管理警察!。”范自強說。
夕陽西下,隨著又一列出境班列駛入軌道,范自強和戰友們在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西橋頭堡,再次護送著班列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