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我成為一名南疆掛職干部,在喀什地區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人民政府。我曾是一名軍轉干部,家在塔城地區,2008年開始在和田地區皮山縣工作,2015年調往阿勒泰地區工作,時隔5年,我將再次踏上南疆這片熱土,這片我深深愛著的土地,再續我的南疆情緣。
2008年4月28日,是我和何效偉分到皮亞勒瑪鄉的第一天。皮亞勒瑪鄉轄區有5個行政村,總人口8148人。四周戈壁沙漠環繞,干旱、多風沙;年均氣溫11.6°,無霜期215天左右。皮亞勒瑪鄉出產的"皮雅曼"甜石榴,以粒大、汁多味甜而聞名疆內外。
我的第二故鄉和田使我收獲頗多!
親情
我與那里的維吾爾族干部很快就親如一家。阿力普江是皮亞勒瑪鄉農技站的干部,由于我們都屬于農村經濟辦,工作上接觸的比較多。慢慢的我們熟悉起來,我幫他處理文字材料,他當我入戶時的翻譯。有時候下村忙過了飯點,他也會邀我到他家去吃飯和午休,到他家去的多了和他的母親也熟悉了,漸漸的她就成了我口里的“阿娜”,維吾爾語就是媽媽的意思,每次走時阿娜都會給我送幾個馕或一罐玫瑰花醬。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我和阿力普江成了無話不談好“哥們”,很巧的是我們還同歲,因此我們很聊得來,常常一聊就是一個通宵。通過和阿力普江及她的母親的接觸,讓我感覺到家的溫暖和兄弟般的情誼。
愛情
和田也成為我和另一半的愛情開花結果的地方,在那里我遇到我的女神,也是我現在的愛人。提到南疆就必須要談到我的愛人,她是阿勒泰地區青河人,按時間算我的愛人比我早到和田,她作為一名大三師范生2008年3月在皮山縣皮亞勒瑪鄉中學支教,而我是2008年4月底分配到那里工作。我們的好姻緣還要感謝我的老前輩鄉黨建辦干部張兵,因為他是我們的“月老”。剛上班我和張兵同志比較熟悉,“五一”前夕他建議把學校的支教老師叫到鄉政府一起過“五一”。當時條件比較差,我們在一起簡單炒了幾個菜,但大家聊的很開心,由于當時漢族干部比較少,大家在一起感到很親切。當天一同去的有3個支教女老師,我的愛人就是其中之一,經過了解她和我祖籍是一個地方的,我們就倍加親切。
從那以后,我經常去學校找他們聊天,帶他們去沙漠玩,找各種借口與她見面,其實就是想和她能多說會話。可是好景不長,6月初我的愛人支教結束了,要回學校再讀一年才能畢業,后面的日子我就靠每天給她至少通一次電話和鴻雁傳書訴說我對她的相思之苦;為了表達我對她的深深愛意,并專程兩次去學校看望她,最終我收獲了愛人的芳心。一年后,她畢業了,鄉里和縣里的認識我的朋友、同事和老鄉都認為我的愛人畢業后不會回去了,可是她卻不顧家人和朋友的阻撓,義無反顧的來到和田找我,并通過自身努力考上了當地的公務員。我們之間經歷了重重困難,最終她與我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因此,那個時候我們兩個異地人的愛情也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一段佳話。
魚水情
在皮亞勒瑪鄉使我記憶猶新的還是與老百姓的“魚水情”。起初我是扶貧專干,前期主要負責管理沼氣和檢查其使用情況,走訪入戶是家常便飯。當時沒有交通工具,都是徒步,有時運氣好還能搭個毛驢車。記得在庫木博依村(三村)有一個叫麥麥提明的大哥,他們家也有沼氣,就在公路邊上,通過簡單的維語和比劃基本上還能溝通。大哥非常配合我的工作,帶著我去看化糞池和廚房放沼氣灶的位置,我打開沼氣灶的開關試了一下,只剩一點火苗了,于是我拿起鐵鍬一邊往里填料一邊給他講解填料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他也放下手底下的活和我一起填料、學習。6月的天氣非常熱,我的汗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不停的滾落,大哥看我熱成這樣非常,貼心地給我端來涼好的開水讓我喝,而他們一般都是喝涼水,我第一次被大哥這一小小的舉動深深感動。
接下來,我就這樣一戶一戶的講解,手把手教他們。為了檢驗效果,過了幾天我又去了三村,走在路上時碰到了麥麥提明大哥,他看到了我非常高興,非要拉我到他家去,讓我看看火大不大。他還告訴我他家已經用沼氣做了好幾頓飯了,很方便,讓我中午一定去他家吃飯。我把三村看完往回走時,又碰到了大哥,誰知大哥還專門在門口等著我,非要我去他家吃飯,我當時還沒把他的話當真。盛情難卻,于是我和大哥一家吃了頓便飯。一大碗菜湯和剛打好的玉米馕,還有無花果醬,吃的非常香,有種家的味道,吃在嘴里甜在心了。經了解才知道維吾爾族招待尊貴的客人才打玉米馕吃,心中有種說不出的自豪感。
后來,只要去三村我就會去他家轉一圈,互相關心問候一下,嘮嘮家常。有時候忙了沒時間去,大哥還會到鄉政府來看我,每次來都不會空手,都會帶上幾個自家種的新鮮干果,同事們都羨慕的說,你的維吾爾族大哥對你真好。漸漸地,我真正融入到這淳樸和善良民族當中,成為他們的朋友、親人。
南疆情
我在和田地區鄉鎮工作的七年里使我感受到了幸福,同時也錘煉我的性格,增添了基層干部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使我成為一名真正的基層骨干。
五年后,我又回到了南疆掛職,我要感謝黨組織給我這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再續南疆情,我會倍加珍惜,相信這次我將繼續在這里收獲我人生中的更寶貴財富。
到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掛職已經有1個多月了,時光飛逝,故鄉的變化也是突飛猛進的。過去老百姓吃的是菜湯馕,現在吃的是抓飯、米飯和炒菜,巴扎天還可以買到南方的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過去喝的是澇壩(河壩)的水,還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擔水,燒完水的壺里還會有一層厚厚的堿,如今家門口就能喝到自來水;過去住的是籬笆墻房屋,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房子里面下小雨,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過去普通老百姓家里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家電,現在按照“三新”的要求都配置齊全;過去都是土路或是主干道才有油路,走到哪都是塵土飛揚,現在實施“村村通”“戶戶通”項目,直接把油路修到了家門口。
隨著脫貧攻堅的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提升,我有幸曾經參與了南疆的建設,也有幸在今天見證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莎車縣作為新疆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我來到這里,成為一名沖鋒陷陣在脫貧攻堅戰第一線的戰士,為脫貧攻堅盡我的一份綿薄之力,我感到十分的榮耀,相信南疆的明天會更棒,新疆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