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昨天馬守林家的地草還沒有鋤盡,咱們今天要早點去,快點收拾。”“前些天問局里要的A4打印紙取回來了嗎?數量夠嗎?”望著眉頭一鎖的蘇書記,我知道,他那認真勁又來了。
蘇書記,原名蘇和,蒙古族,今年53歲,有著三十二年從警的經歷,是和碩縣公安局紀委副書記,并擔任和碩縣公安局、網信辦駐文化社區“訪惠聚”第一書記。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讓蘇和的面龐黝黑異常,又因工作職責,時常嚴肅較真,處理違法違紀更是鐵面無私。所以剛入警的同事們都覺得,他離“包青天”也就差個眉間的月亮。但2020年,社區工作伊始,這位素來以嚴肅著稱的“包青天”,很快轉變成了為民服務,鞍前馬后的“王朝馬漢”。

“警察書記”的群眾路
從事了32年公安工作的蘇和這回可真的算是“半路出家”了,干了大半輩子的公安業務工作,來到社區又成了一名新手,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來了,咱就把工作干好!”蘇和堅定地說道。
有著人民警察的專業素質,處理起群眾工作,蘇和也算得上是“行家里手”。初入社區,蘇和就馬不停蹄地走訪摸排起來,對轄區所有困難家庭一一走訪慰問,將群眾已解決和未解決的實際困難全部細心記錄下來,當走訪到行動不便的住戶家中,蘇和走之前都要給別人里里外外規整一遍才能放心離開。

初到社區,走訪中居民會有冷淡,工作隊的許多新同志又沒有經驗,不知道怎么跟社區居民接洽。蘇和就手把手的教他們,自己去走訪,就讓他們旁聽,隊員們不明白的地方,回來后蘇和都會給他們耐心講解。這樣一來二去之后,群眾的笑臉逐漸多了,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們也都有信心,有干勁了。
自打蘇和入駐文化社區,社區群眾間的矛盾糾紛調解就被蘇和一肩挑了。有時實在調解不下來,蘇和就到處請人,請社區有資歷的老人,請調解有經驗的干部,因為蘇和人緣好,大家也都愿意參與調解。“原來只覺得警民關系是魚水關系,現在看來,我們還是‘魚’,群眾還是‘水’,群眾工作做得好,我們就如魚得水。”“真是到哪里都離不開群眾。”蘇和感嘆說道。
以自己的行動感染群眾、引領群眾、帶動群眾,用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積極為貧困戶服務,深入解決居民的難題,化解群眾間的矛盾糾紛,僅一個多月以來蘇和就解決群眾困難訴求22余次,調解糾紛5次。大家都覺得社區工作越做越多,也越做越細,越做越有活力。
“第一書記”的變裝路
時而西裝革履,時而布衣布鞋,有時穿戴得又活像一個修理工。除非別人告訴你,否則你可能永遠也認不出他就是第一書記。文化社區有一個停車場,里面常年堆放著眾多“僵尸車”,阻礙居民停車不說看起來也不美觀。工作隊員們多方打聽都無人認領,蘇和便自己擼起袖子開始搬起來,有時還爬到地上挨個檢查車況,弄得渾身是土,起初社區居民還以為光天化日之下進了“偷車賊”,走近看到摘了口罩的蘇和,大家不免會心一笑,紛紛豎起大拇指。

今天在馬守林家的地里鋤草,明天或許就在鄭美麗家的大棚里幫打農藥,帶起袖標來也能充當“門衛”,閑不下來的蘇和仿佛能非常自然地映襯社區居民需要的各個角色。但唯獨,就不像個書記。
“喲,蘇和,難得見您西裝革履一回,這是要干嘛去呀?”“咱社區居民結婚,這不,應邀過去幫襯幫襯,然后還要做個春季防范宣講。”蘇和邊說邊揮手,笑容里堆滿了褶皺。
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社區抓黨建、打基礎、止糾紛、促脫貧成效初顯。居民心順了、干部團結了、環境改善了、文化社區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后勁”和活力。
共產黨員的初心路
公安局的基層民警都說,再見到蘇和,感覺他變化挺多的,不再那么“古板”了,緊縮的眉頭逐漸舒展了,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這個年過古稀的老民警、新書記,仿佛越活越年輕。

眼中有群眾,腳下是泥土。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蘇和的計劃本里記得密密麻麻:鄭美麗,大棚6-7個,創業缺資,冬天無供暖、水井問題(已解決)計劃9月底完成20噸煤的采購;文化社區,電瓶車充電問題,計劃今年完成集電瓶車集中充電車棚建立;文化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室建立……
逐漸全面掌握了文化社區的各項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精準扶貧方案,為社區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礎、興產業、促發展的美好藍圖。當居民們的抵觸變成信賴,敬畏化為親切。蘇和仿佛又回到了1992年7月,入黨宣誓的那一天。32年警齡,28年黨齡,雖然工作崗位變了,任務變了,但共產黨人的初心并未動搖絲毫,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也隨著夏日的陽光一般,愈發耀眼,燦爛。
從書記,到書記,雖然公安局的那個“包青天”依然調解、斷案,但更多的是他街頭巷尾躬身奔走的身影,愈發黝黑的面龐,和那個群眾心中隨叫隨到的“王朝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