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您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
2月3日, 在哈密邊境管理支隊紅柳峽邊境派出所,剛從卡點下來,民警易成良就緊握著手機,期待著接通妻子的電話。他的妻子樊燕,正戰斗在湖北黃岡抗疫一線。

結婚11年,一個在新疆哈密,一個在湖北黃岡。 此刻,易成良覺得距離如此遙遠,他渴望聽到妻子的聲音,哪怕只有一句都好。
“她的電話,很難撥通,有不舍,有對她的佩服和支持,也是給自己鼓勵。”易成良的話語里透著復雜的情緒。
1982年出生的易成良,是湖北黃岡市團風縣人。17歲當兵來到哈密后,就留在了這里。
疫情就是命令,因邊境派出所管理轄區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交界,為做好疫情防控,易成良不是在卡點上為過往司機做體溫檢測,就是到牧民家中做疫情防控宣傳。即使是-20℃的低溫,易成良和同事們仍日夜堅守在崗位上。

而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湖北,身為婦產科醫生的樊燕正在黃岡市婦幼保健院,奔波在抗疫一線。樊燕所在的黃岡市,距離武漢市只有75公里。
“沒事,疫情可控,相信我們!”這幾日,樊燕的微信留言,給了易成良些許安慰。為了讓在一線的樊燕毫無顧慮,易成良把擔心藏了起來,在微信上回復道:“你不怕,我也不怕。相信一定能渡過難關!”

1月31日凌晨4點,易成良終于忙完了手頭的工作。 打開微信一看,發現妻子給他留言了,他趕忙發消息:“等疫情過去,我回家陪你好好吃一頓飯。”
2月1日中午,易成良接到了樊燕的電話,電話另一邊樊燕剛剛脫下的防護服,已經穿了50多個小時。
他從未想過,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相距千里的他們竟以“戰友”的身份,戰斗在一起。當得知記者想電話采訪樊燕時。易成良說:“我打都得碰運氣,她實在太忙了!”
忙,雖說是醫務工作者的日常,但這次,超乎了易成良的想象:為節約防護服,樊燕必須堅持48小時,甚至長達72小時在崗。所以只能少喝水,少吃飯。脫掉密不透氣的防護服后,樊燕說自己都臭了。

“昨天和她視頻,看到她臉上被捂得出了好多疹子,心疼得不得了……”說到此處,易成良突然沉默了,哽咽的他,許久說不出半個字來。
“我們都是共產黨員,這個時候不能退縮。”這時,他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了妻子昨日發給他的照片:全副武裝的樊燕正在給病人做手術。

“哪個是樊燕?”“戴黑色眼鏡那個,如果不是這眼鏡,我也找不見她。”翻閱著樊燕給他發來的照片,易成良的臉上露出微笑。
“老婆,你忙完了嗎?多保重!”“一直在手術室,晚上只有吃泡面了。”“那你多保重,我也要去忙了。”在夫妻倆的微信短暫交流中,說的最多的是“保重”二字。

“9歲的兒子已經一個多星期沒有見到媽媽了,好不容易和兒子見一面,母子倆還隔著小區柵欄。” 淚水在易成良的眼眶里打轉,“兒子哭著說想抱抱媽媽,可樊燕只能背過身去抹眼淚,狠心拒絕。”他說。
疫情嚴峻,時間就是生命。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易成良堅定地說,他和妻子都是黨員,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國家需要,人民需要,他們都會義無反顧,向前走,決不回頭,他們也堅信疫情終會過去,靜候春暖花開。
采訪結束,記者試圖聯系樊燕,傳來的依然是“對不起,您撥打的電話無人接聽……”
電話無法接通的背后,是疫情阻擊戰一線人員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