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查干郭勒鄉薩爾布拉克村,65歲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帶著兒孫,50余年如一日堅守邊境,譜寫出一家三代半世紀的戍邊情。
一面國旗就是一個陣地
每個周一的早晨,胡斯曼家里都會準時響起嘹亮的國歌聲,擔任升旗手的是胡斯曼的兒子庫爾可木別克·胡斯曼,國旗下,胡斯曼和妻子塔斯肯古麗以及雙胞胎孫子肅然站立。
2012年起,一家三代升國旗已有8年時間,換下的16面國旗被疊放得整整齊齊。“升國旗在我們心里不是例行公事,是我們一家三代護邊員的神圣職責。”庫爾可木別克驕傲地說,“每天巡邊回家,只要看到院子里這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心里就特別溫暖,渾身充滿力量,邊境線上升國旗是最莊嚴的事情,再過些年,我會把接力棒交給我的兒子,代代傳下去,讓升國旗成為永不斷線的神圣職責”。
一座氈房就是一個哨所
薩爾布拉克村被稱為“中蒙邊境第一村”,這里地處邊境一線。1963年中蒙邊界確定后,胡斯曼的父親便開始一邊放牧一邊看守國門。受父親的影響,胡斯曼從小就萌生了為國戍邊的念頭。1976年4月,薩爾布拉克村開始組建護邊員隊伍,二十出頭的胡斯曼毫不猶豫地加入首批10人的護邊員隊伍。從此,每天一匹馬、一壺水、一塊馕、一把鉗子,放牧、巡邊、維護邊境設施,胡斯曼一干就是40多年。
巡邊也有意外,那是2010年的冬天,胡斯曼完成巡邊任務時天已擦黑,到處是皚皚白雪,天黑路滑,馬不慎滑倒,胡斯曼從馬上掉下摔昏了。醒來時,胡斯曼的一只胳膊脫臼,渾身無力,無法騎馬,而且沒有通訊設備,他只能靠在石頭上聽天由命。次日凌晨3時,兒子帶著牧民找到胡斯曼時,他已凍得奄奄一息。此后,他的胳膊落下了殘疾,每到陰雨天就會疼痛難忍。2012年,胡斯曼的家被正式設為哨所,身體已經難以堅持的胡斯曼把這份使命交到大兒子庫爾可木別克手中。
庫爾可木別克格外珍惜這份工作,“我一定向父親學習,把護邊員的責任盡好,守好祖國的邊境,發揮好哨兵的作用。”庫爾可木別克堅定地說。
如今,紅頂白墻的牧民定居房豎立在邊境線上,成為永遠吹不走的固定哨所,而胡斯曼一家也成為永遠的哨兵。
一個護邊員就是一名衛士
父親為巡邊的付出、對戍邊的責任感深深影響著庫爾可木別克,這段20多公里的邊境線,40多年里,父親每天都要騎馬走一遍。清晨出發,回到家已是深夜,刮風下雨從未間斷。遇到大雨、暴雪,父親就徒步巡邊,回不了家就住在附近的牧民家里,有時好幾天才回家。庫爾可木別克自從接手巡邊工作后就像父親一樣,開始了每天趕著牛羊巡邊的生活,隨著條件的改善,摩托車、望遠鏡、手機等工具讓巡邊更加現代化。此外,國家每月還為護邊員發放生活補助,這讓庫爾可木別克干勁更足了。
為了把這份工作傳承下來,庫爾可木別克常常把雙胞胎兒子帶上邊境線,給他們講巡邊故事、戍邊責任。做一名護邊員的想法,深深扎根在孩子們的心里。每逢節假日,兩個孩子主動跟父親巡邊,并立志將來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做一名護邊員。
一摞摞厚厚的巡邊日記,是胡斯曼一家三代巡邊的真實記錄,他們一家人協助邊防部隊參與邊境聯防聯勤近萬次,實現了人員牲畜零越界、邊界事件零發生。
胡斯曼一家三代護邊的故事傳到千家萬戶,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肯定,胡斯曼和庫爾可木別克先后獲評解放軍某部邊防執勤先進個人,2017年,他家獲得自治區婦聯“最美家庭”榮譽稱號、自治區文明辦“文明家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