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鋪上了柏油路,安裝了明亮的路燈,建起了漂亮的安居富民房,用上了時尚的電采暖,村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錢賺……在和田地區墨玉縣吐外特鄉、英也爾鄉,只要一提起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當地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


產業扶貧
走出增收新路子
12月18日清晨,墨玉縣吐外特鄉瓊庫勒村寧靜祥和。
69歲的伊斯馬伊力·吾熱依木早早起床來到后院,熟練地將玉米粉、米糠、棉籽從麻袋里倒出來,按照固定比例裝進桶中,用手攪拌均勻,再倒進鵝圈的食槽里。
“像這樣每天喂上三四次,到下午把鵝放出來在后院散散步就可以了。”伊斯馬伊力說,養鵝并不費啥事,還賺錢。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除去5000元左右的飼料成本,一年半下來,50只鵝產的鵝蛋能賣17000元左右,純收入1萬多元,這樣家里脫貧不成問題。
“鵝苗的成本為啥沒算?”記者問。
“這都是工作隊送給我們的!”伊斯馬伊力高興地回答。
像伊斯馬伊力這樣參與養鵝項目的貧困家庭,全村有40戶。瓊庫勒村是深度貧困村,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拓展就業渠道、組織集體務工,多數貧困戶都能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但在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關頭,最難啃的硬骨頭就是沒有穩定就業能力的家庭。
今年5月,自治區高級法院駐墨玉縣吐外特鄉瓊庫勒村“訪惠聚”工作隊研究決定,拿出5萬元幫扶資金購買鵝苗,免費發放給殘疾群眾、孤寡老人、單親多子的貧困家庭,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創收。
不能一給了之,不能放任不管,這是瓊庫勒村此次庭院項目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在鵝苗發放前,工作隊多次研究、科學部署,最終確定由村里的禽類養殖大戶先期對40個貧困戶開展系統培訓,并定期入戶指導。
在瓊庫勒村,“協議約束+跟蹤管理”制度是入戶扶貧項目的保障,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參與到這項庭院經濟項目中。
今年以來,自治區高級法院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該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馬國偉赴“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田地區墨玉縣人民法院、和田縣人民法院實地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同時,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緊扣中央第六巡視組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專門召開全區法院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自治區高級法院駐墨玉縣吐外特鄉、英也爾鄉6個“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11個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施行一戶一策,全力爭取各種就業機會、尋找致富門路,再塑貧困家庭的“造血功能”,幫助數百個貧困家庭走出困境、脫貧增收。
“志智雙扶”
增強村民創業能力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今年5月,自治區高級法院駐墨玉縣吐外特鄉阿拉多斯村“訪惠聚”工作隊利用周一升國旗的時機,舉行“美麗庭院”“勤勞致富”“文明家風”先進表彰會,對評選出的12戶先進家庭進行表彰。
表彰會上,工作隊還請來了長期在江西省南昌市經營烤肉店的村民如則麥麥提·圖熱尼亞孜做宣講,介紹他從街頭擺攤到如今經營3家烤肉店的致富經歷。
有了身邊的榜樣,當地村民們勤奮致富的內生動力逐漸被激發出來。
在墨玉縣吐外特鄉庫木博依村,婦女們在自治區高院“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轉變思想觀念,積極自主創業,各有各的“生意經”。
村民阿娜爾古麗·阿卜杜艾尼帶著7歲的孩子一直靠低保生活。今年年初,她參加村委會組織的學習及婦女素質工程培訓后,有了開商店的想法。很快,她就學習了盤點營收、換季去庫存、廣告促銷加速商品流通、提升收益率等商業營銷基本常識。
如今,她的商店既可以為村民提供豐富的商品,也可以給她家帶來穩定收入。
今年年初,自治區高院駐墨玉縣吐外特鄉庫木博依村“訪惠聚”工作隊鼓勵村里的年輕人迪麗娜爾·麥麥提阿卜杜拉參加當地的電商培訓班。如今,她除了開店的收入外,還在網上做代理分銷商接單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村里像迪麗娜爾這樣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大家都在電商領域鉆研學習。
目前,庫木博依村自主創業的個體工商戶已有38家,其中,在村里、鄉里就近創業的有25人,還有幾人在墨玉縣及和田市創業,經營種類多種多樣,為其他村民樹立了自強、自立、勤勞脫貧致富的好榜樣,帶動脫貧的效應顯現。
教育扶貧
圓孩子一個美好的夢
人生中第一次登上領獎臺的激動和喜悅,讓村民阿米乃·阿卜力孜至今不能忘懷。而這是女兒努爾加罕·圖爾蓀托合提帶給這個貧困家庭最大的鼓舞。
今年9月,一場頒獎儀式在墨玉縣吐外特鄉瓊庫勒村舉行。村民阿米乃·阿卜力孜等16人在熱烈的掌聲中接過和田地委頒發的“教育光榮家庭”獎牌。阿米乃的女兒以全鄉最高分考上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為該村第一個考上內地大學的學生。
“前幾年,村里每年能有三四個孩子考出去就不錯了。”瓊庫勒村黨支部書記麥麥提敏·艾合麥提對記者說,今年這么多孩子考上大學,與“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分不開。
考入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的海日古麗·巴柯爾特去學校報到前特地向工作隊隊員告別。
“要不是你們的幫助,我哪有今天。”海日古麗捧著大學錄取通知書激動地說。2018年,她因家中經濟困難,一度輟學打工,是工作隊拿出2000元助學金幫助她重返校園。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近年來,自治區高級法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努力推進教育扶貧,從思想上為當地村民“拔窮根”。一方面,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在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集中宣講、入戶釋法中,積極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另一方面,邀請村里的優秀學生通過村民廣播站朗讀課文、介紹學習經驗,組織假期返鄉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和政治學習,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搭建平臺。
在自治區高級法院的支持下,工作隊向村里的困難學生及優秀學子發放助學金。工作隊隊員還自掏腰包,為困難家庭的孩子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工作隊的動員和組織下,近年來,社會各界為村里的孩子捐贈書包、文具、體育用具等,為孩子們的正常學習提供物質保障。
近年來,自治區高級法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一直將發展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繼續走好教育扶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讓村里更多的孩子通過教育為自己和家人爭取美好未來。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自治區高級法院舉全院之力扎實推進各項任務,下足功夫,啃下“硬骨頭”,把穩定就業作為促進脫貧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展現了新時代脫貧攻堅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