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近期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在文章中引用了北宋蘇轍《新論》中的名句。
習近平在文章中提到,“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要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緊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出自北宋蘇轍的《新論》。原文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完以平,而后加石木焉,故其為室也堅。”意思是說,想要建造房屋,應當先打好地基。地基夯實平整,再在上面砌墻架梁,這樣建成的房屋才會堅固耐用。
嘉佑七年,蘇轍作《新論》,收錄在《欒城集》中。《新論》分為上中下三篇,構成了一組環環相扣的政論,系統闡發了蘇轍對古今治道的思考。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今世之弊,患在欲治天下而不立為治之地”。何謂“為治之地”?他舉例說明,“凡今世之所謂長幼之節、生養之道者,是上古為治之地也”“舉今《周官》三百六十人之所治者,皆其所以為治之地”。蘇轍認為,治理國家需要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特別是在吏、兵、財三個方面除弊興利,才能實現天下大治。
蘇轍,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合稱“三蘇”,為“蜀學”重要人物。王安石變法期間,為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力陳青苗法不可行,遂出為河南府留守推官,歷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應天府簽書判官。元豐中,兄軾因作詩被指為諷刺新法得罪,坐謫監筠州鹽酒稅。哲宗即位后,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改右司諫,劾新黨宰執蔡確、章惇等。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次年進門下侍郎。哲宗親政,落職知汝州,復責雷州安置。徽宗時,提舉宮觀,致仕。著有《欒城集》、《春秋集解》、《詩集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