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時拿好自己的行包,記得縫了三角形標記的都是你的包。”11月25日,孫海拍了拍乘客何老伯的肩膀囑咐道。
今年56歲的孫海是庫爾勒鐵路公安處莎車站派出所的一名站勤民警。熟悉孫海的同事都知道他有個習慣——褲兜里永遠都備著一個針線盒,剛來的年輕民警不理解:“孫叔,您為什么執勤時總要帶個針線盒,有什么講究嗎?”他總是笑著說:“這個針線盒用處大著呢!”
說起孫海的針線盒,要從2015年冬運說起,當時還是乘警的孫海,曾一天接到6起旅客行包被“掉包”的案件,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取證,最終發現都是“雙胞胎”行包被拿錯的烏龍事件。
原來,每到冬運,外來務工人員開始大規模返鄉,攜帶行包較多,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所背編織袋款式花色又相同,人多擁擠,很容易發生拿錯行包的情況。自那時起,孫海就想,如果大家能在自己的行包上做一個記號,不就能很快在一排包里找到自己的行包嗎?
2016年,孫海調入莎車站派出所,成為一名站勤民警。日常執勤過程中,他又發現很多務工旅客編織袋塞得滿滿的,到了車站安檢,檢查完后就拉不上了,只能敞開著,很容易丟失物品,也不方便。
這時,孫海會快速地從褲兜中取出隨身攜帶的針線盒,熟練地穿針引線,耐心地將壞了的拉鎖兩邊縫補在一起。遇到攜帶行包較多的旅客,他還會細心地在各個行包上做個小標記,有時是個三角形,有時是個“十”字。看到這些實用的標記,旅客們都豎起了大拇指:“孫警官真是什么都替我們想到了!很貼心、很溫暖、很感動!”
孫海總是笑笑說:“就一根線的事兒,卻能讓旅客方便一路。”
今年冬運以來,孫海又早早把針線盒準備好了,每日在候車室執勤時,看到行包快脫線的、提手不牢固的,他都會利索地拿出針線盒,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固一圈,遇到顏色款式相同的行包時,他會在征求旅客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旅客個人需要,在包上用不同顏色的線縫上一個簡單的小標記,方便區分,確保返鄉旅客能夠安心上車、順利到家。
截至目前,孫海已先后幫助近千名旅客,標記、縫補近萬件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