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網訊“工作隊來了以后整合了土地,整治了環境衛生,還積極給我們宣傳法律知識,現在環境變美了,村民的凝聚力也增強了……”提起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人民法院駐烏拉斯特鎮播爾克塔勒村“訪惠聚”工作隊,村民贊不絕口,工作隊駐村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采用土地流轉、環境整治、法律援助的措施,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以“法治”為特色的農村扶貧之路。
土地流轉“轉”出好日子
“播爾克塔勒村大部分土地面積小,地塊分散,農作物產出率低,如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成為我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李耀敏在組織工作隊、村“兩委”召開的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
工作隊立足村情實際,多次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村民代表商議,決定大力整合土地資源,采取土地集中流轉的方式,將分散經營的耕地集中起來,在實現土地規模化種植的基礎上,增加村民的收入。
隨后,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召開“四議兩公開”,以集中對外招標的方式,將3681畝土地進行流轉,土地承包費由以往的200元/畝增長到700元/畝,僅土地流轉金就達到235.8萬余元,村民依靠土地流轉實現增收致富。
建檔立卡貧困戶曹明芳家中共有12畝土地,土地流轉后,有了8800余元的土地流轉金,閑暇時間在村里打點零工,她高興地說:“以前我主要以種地為生,掙的錢也不多,土地流轉之后,我有一筆收入,還可以在村里打零工,每天最少掙150元,現在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倍。”
土地流轉后村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工作隊還積極牽線搭橋幫助村民尋找務工機會,并依托農牧民夜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采取訂單式培訓的方式,讓村民實現就業。目前全村已轉移就業200余人,月收入達3000元。
“公益存折”存出好風尚
針對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積極性不高問題,工作隊和村“兩委”經過商議后,推出了“公益存折”制度,農牧民群眾以戶為單位設立“存折”,規定凡是參加升國旗活動、環境整治、文化演出等村級事務均可以兌換積分,參加一次活動積1分,1分相當于1元,每月兌換一次。同時,工作隊號召黨員帶頭、群眾自覺參與公益勞動,在年底對于“公益存折”里分數高的農戶,還將在全村予以表彰。
自“公益存折”制度推出以來,黨員干部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黨員戚德孝感慨地說:“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應該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參與到村里組織的各項活動中,把我們的村建設得更美麗。”
今年以來,工作隊累計投入10萬元資金,加大人居環境整治,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專項行動累計36次,出動農牧民1000余人次、翻斗車120車次、鏟車60車次,清理垃圾雜物共計40余噸。組建村建檔立卡戶保潔隊伍,及時清理整治秸稈焚燒、露天燒烤、廢舊農膜等,切實優化村莊環境。
現如今走進播爾克塔勒村,干凈整潔的柏油路,錯落有致的安居富民房,瓜果飄香的農家庭院,不時傳來村民陣陣笑聲……處處呈現和諧美麗的景象。
法治扶貧“扶”出和諧花
工作隊結合脫貧攻堅實際,把提高法律意識與脫貧攻堅相融合,從“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著手,充分發揮法律專業特長,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搭建、農村法治培訓、法治文化建設、調解網絡建設、法律服務、法治村創建”法治扶貧“六個結合”,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堅強法律保障。通過建立村“兩委”例會制度、“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規范議事程序,采取集中培訓和“結對幫帶”等形式,積極組織村“兩委”干部、致富帶頭人、黨員“三支隊伍”開展法律知識輪訓工作。通過開展接地氣的全覆蓋宣傳活動,將扶貧政策、防范非法集資、掃黑除惡、老年人權益、土地確權等有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知識以模擬法庭形式展現給各族農牧民群眾,并發放《憲法知識宣傳手冊》《普法知識宣傳手冊》《青少年法制宣傳手冊》等法律法規知識讀本及宣傳彩頁500余份,努力營造“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堅強的法律保障。
為進一步解決部分農牧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維權存在誤區、矛盾糾紛化解不到位等問題,工作隊專門設置法律咨詢崗,及時解答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并針對建檔立卡戶,免費提供法律援助。借助“民族團結一家親”載體,聯合派駐單位吉木乃縣人民法院“民族團結一家親”住戶干部開展“大走訪”130余人次,通過入戶走訪黨員、同村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溝通,認真梳理村民反映的共性問題,發揮法律專業優勢化解矛盾糾紛。同時,工作隊建立村“法律援助”微信公眾號,由法院干警定期推送法治案例和法治動態,打通群眾服務“最后一公里”,為脫貧攻堅提供精準法律服務。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吉木乃縣人民法院駐村工作隊針對播爾克塔勒村的實際情況,在土地流轉上做文章,在整治環境上出實招,在法治扶貧上下功夫,帶領村民走上幸福和諧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