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孩子們,下課前,我們再一起朗讀一遍:‘大眼睛、眨啊眨,出門要看紅綠燈……’”11月15日13時,在阿克蘇地區拜城縣賽里木鎮中心幼兒園中班,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支教干部陳浩結束了當天的文明禮儀課。接下來,他要跟搭檔老師一起給孩子們盛飯、分飯,哄睡后還要準備下午的課堂教學活動。
這是陳浩來到賽里木鎮中心幼兒園的第70多天,從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他做得最多的就是一遍遍克服,一次次突破。
9月初,包括陳浩在內的17名支教干部抵達阿克蘇,其中12名來自自治區人民檢察院。一開始,除了要適應氣候、水土不服等,大家還要克服很多生活上的困難,如住房緊張——4名支教干部擠在不足20平方米的宿舍,除了擺放4張床,根本放不下桌子和椅子。每晚寫教案,大家只能各自去找有桌椅的地方去完成。一個月后,在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總領隊和拜城縣教科局領導的關心和協調下,支教干部們搬到了另一間比較大的宿舍,每晚奔波寫教案的日子終于告一段落。
陳浩班里共有37個孩子,盡管來支教前已做足了心理準備,再加上自己也是父親有不少帶娃經驗,可一下面對這么多孩子,他還是有點壓力。
按照教學計劃,支教老師要用國家通用語言給孩子們教念兒歌、學唱歌曲、認讀卡片,為了讓孩子們學得容易、學得有趣,陳浩花心思準備了很多道具,其中包括裝著玉米粒的礦泉水瓶子,孩子們一邊跳操一邊搖晃瓶子,既好玩又有韻律。
能夠應對教學工作還不夠,陳浩和支教老師們還要負責照顧孩子們的在校生活、打掃教室的衛生。
“早晨入園時,聽見孩子們熟練地用國家通用語言向老師問好時,心中無比欣慰;每天上課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純真眼神時,又感到自己肩上有著沉甸甸的責任。”陳浩說,自從來到賽里木鎮中心幼兒園,他的嗓子每天都是啞的,每天晚上倒頭就睡,但依舊覺得值得。
剛開學后不久,班里的保溫桶壞了,水龍頭被水垢堵住了。陳浩打算自己修,可跑了幾圈都沒找到合適的修理工具。“老師,給!”4歲的加吾蘭·艾克拜爾找來一根吸管,遞給陳浩,沒想到小吸管還真把堵住的水龍頭給捅開了。“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真棒!”陳浩對加吾蘭贊賞有加。
幾天前,因為社保的事,園方急需跟孩子乃爾孜婭·阿布里克木的家長聯系,可對方的電話怎么也打不通。為了不影響孩子的社保,陳浩決定放學后,跟著乃爾孜婭一起回家,順便家訪。
因為孩子小,說不清楚家里的具體位置,陳浩便跟乃爾孜婭一起徒步回家,沒想到越走越遠,兩人走了一個小時才到。“我倆走了2公里多的路,路上我怕小朋友走不動,多次問她要不要背,但她一直說不用,跑在前頭給我帶路,很讓人心疼。”陳浩說,農村的孩子懂事早,吃苦耐勞的精神比城里孩子強很多。
后來,陳浩在電話中把當天的事講給了遠在烏魯木齊的兒子聽,他和兒子約定,等放假時帶兒子來農村住幾天,體驗一下農村的生活,學習農村孩子身上的優點。
陳浩很喜歡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一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可過去他只是從字面上進行理解,經過兩個多月的支教生活,他在實踐中悟出了真諦。“作為一名80后的新疆檢察干部,來支教是我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對我來說,完成好支教任務就是我的使命,就是我的擔當。”陳浩說,很榮幸能為南疆農村教育貢獻一份力量,接下來他要踏踏實實完成每個小目標,和孩子們一起進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