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近日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在文章中引用了《晏子春秋》典故。
習近平在文章中指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么辦?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原文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習近平引用經典,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
2014年,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也曾引用這一典故。
《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匯編而成。經過西漢劉向的整理,共有內、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后世人學習的榜樣,所載史實,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
晏嬰,即晏子。春秋時夷濰(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齊國大夫,歷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節儉力行,能諍諫,主張計能定祿,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認為儒者所倡導的禮制迂腐繁瑣,不可導民。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提倡蠶桑,反對厚賦重刑和祈福禳災。多次出使楚、晉、魯等國,名顯諸侯。齊景公九年使晉,與晉叔向議論齊政,認為齊國民心擁護陳(田)氏,政權終將歸之。事跡言論見于《左傳》《史記·管晏列傳》《晏子春秋》等。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講話中,曾多次引用《晏子春秋》經典名言。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的“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其意為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達目的地。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主仆關系不容顛倒》一文中,引用了《晏子春秋》的“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