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信第五次峰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引用了《論語》中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該句意為:君子要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開頭,或“子曰”、“子謂”后首句的前二、三字。按照習慣,通常把前10篇稱為“上論”,后10篇稱為“下論”。《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論語》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習近平在講話和文章中經常引用儒學經典《論語》名言。比如: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019年6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霍瓦爾”國家通訊社發表題為《攜手共鑄中塔友好新輝煌》的署名文章
Δ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
Δ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
Δ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季氏》
“義以為質”、“信以成之”
——2016年6月17日,習近平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
Δ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衛靈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015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Δ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講話
Δ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述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Δ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
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