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哈密市伊吾縣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所長巴哈德·卡德爾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捧回了該所第七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10月3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接見了載譽歸來的巴哈德·卡德爾,并給予親切鼓勵和殷切希望;
10月5日,巴哈德·卡德爾回到了哈密伊吾縣,受到了全縣人民的熱烈歡迎。

下馬崖印象三:民警在群眾心里有位置
被譽為“梵高”奶奶的茹則瓦尼罕老人是下馬崖鄉的名人。她喜歡用水彩畫的形式呈現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物。構圖簡單,卻寓意深長。
走進“梵高”奶奶的作品展室,在她的數百件作品中,有很多畫面表現的是警民一家親的內容,一個個畫面背后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在下馬崖鄉,把派出所民警裝在心里的群眾不止“梵高”奶奶。
已經80多歲的艾買提和馬依汗老兩口,一直銘記著36年前民警對他們一家的關愛相助之恩。每逢過年,老兩口都會早早動手為民警做一盆韭菜盒子,趕在民警吃早餐前送到派出所,看著他們吃完才會高興地離開;
46年前,阿迪·尕力在一次火災中,為保住一墻之隔的倉庫,冒險將著火的油桶推到遠處。倉庫保住了,而他全身燒傷面積達80%以上。派出所民警紛紛解囊相助。阿迪給兒女們定下一條硬規矩:派出所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至今,這段擁警情已延續了三代人;
6月21日晚上,記者隨所長巴哈德·卡德爾去居民樓查夜,剛進一棟樓房的一樓,就發現一大串鑰匙掛在門上。巴哈德·卡德爾說,這樣的事在這里經常發生,有時看房門沒關嚴,推開門里面一個人沒有。告訴房主,房主卻無所謂地說“沒事,安全著呢”!
下馬崖印象四:民警的代表“巴三多”
1982年出生的巴哈德·卡德爾,2005年12月調入下馬崖邊境派出所,2012年擔任副所長,2014年擔任所長,是下馬崖邊境派出所第十三任所長。
下馬崖鄉的群眾都叫他“小巴”,還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巴三多”,因為他笑容多、愛心多、做的好事多。
說起下馬崖鄉的生活,巴哈德·卡德爾說:“這些年,我已經融入到這里,很享受這里淳樸的民風。”
在他辦公室的柜子里,記者看到一個芭比娃娃擺在警帽旁,“這是我女兒專門留下陪我的,她和媽媽生活在哈密市。盡管一天忙得腳不沾地,但只要看見女兒留下的芭比娃娃,就仿佛看見了女兒。”

在巴哈德·卡德爾任所長期間,下馬崖邊境派出所在2014年和2019年榮獲第六次、第七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15年榮獲“全國少先隊輔導員”榮譽,他作為代表先后三次進京參加授牌儀式,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后 記
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獲的是信賴和支持。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民警因付出而收獲。下馬崖連續39年無刑事案件,連續55年無內潛外逃事件發生……
這就是風清氣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下馬崖;這就是民風淳樸,和諧安定,令人向往的下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