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焉耆回族自治縣焉耆鎮解放社區,是個成立僅一年多的“年輕”社區,地處當地城鄉接合部。雖然成立時間不長,卻處處散發著熱情與活力,在這里生活的居民幸福感節節攀升。
9月11日,記者探訪解放社區,打開了這個擁有2000多人的“大家庭”的幸福密碼。
黨建指導員讓居民安心
解放社區建立之初,將相鄰區域內的若干戶家庭劃分為一個個聯戶單元,推選出“事務明白人”“致富帶頭人”“服務熱心人”,開展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調解和困難家庭幫扶,形成“社情民意一傳到頂、政策措施一通到底”的社會管理工作格局。
社區共有黨員16名,為了發揮好黨員的橋梁作用,全社區31個聯戶單元共選派了12名黨建指導員,通過黨建指導員把黨的聲音、政策和工作傳達給每一位居民,同時把居民的困難訴求收集上來,有效暢通了上傳下達的渠道。
解放社區第一書記、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黨校駐解放社區“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李效華說,轄區黨建指導員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習慣,每天都要在負責的區域轉轉,和居民聊聊天,看看環境情況。
今年5月2日至7日,焉耆縣連續下了幾天大雨,社區工一團7隊房屋老舊、電線老化嚴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62歲的黨建指導員李秀珍第一時間將情況反映給社區,社區立即組織人員更換了老化電線。
文明實踐園讓居民暖心
當天,記者來到解放社區居委會辦公樓后,看到一片綠意盎然,豇豆、西紅柿、紅參、洋姜等47個品種的蔬菜和經濟作物長勢喜人。
今年3月,解放社區集思廣益,將居委會辦公樓后一塊堆放建筑垃圾的閑置土地改造成了集種植、養殖于一體的“文明實踐園”,并免費提供水、工具等,鼓勵居民自愿申請種植。
實踐園剛設立,前來申請種植的居民就排成了長隊。社區采取低保戶、困難群眾優先的原則,將土地平均分配給了32位居民,由黨員牽頭,與結對親戚共同打造這塊暖心的園子。
如今,這里成為了社區“民族團結一家親”菜園暨庭院經濟示范點。
50多歲的熱汗古麗·胡加洪是社區的困難戶,今年3月,她在結對黨員干部吾買爾江·巴依孜的幫助下,種了一塊玉米地,玉米成熟后,她賣了近300元錢。收完玉米,吾買爾江又和她一起種下辣椒和西紅柿。漸漸地,兩人的情誼也越來越深厚。
困難群眾李明三也通過在實踐園里的學習,掌握了紅參、板栗南瓜的種植技術。目前,他已在焉耆縣南岸1號小區附近承包了兩個大棚,計劃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增收。
高效“一會制”讓居民舒心
安路燈、平道路、伸援手,通過身邊黨員的服務和引導,社區聯合“訪惠聚”工作隊為居民解決了一件又一件實事,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今年年初,社區根據要求推行社區事務“一會制”,把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需要召開的村級會議納入“一會制”范圍,形成“數會并開”模式,一次會議限時40分鐘,實現一次會議解決多個問題。會議召開前,還利用20分鐘開展“微黨課”教育。
“一會制”的推進,讓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在黨員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解放社區環境越來越美,居民生活越來越好,社區工作贏得群眾的一致認可。
去年9月30日,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恩之情,轄區電焊鋪老板庫爾班江·艾山給新建的社區送來國旗桿,還修建了宣講臺。
“實踐證明,社區黨建做好了,社區治理才會更有力度和溫度,居民共同建設團結和諧、平安穩定、繁榮文明的社區的心才能真正擰成一股繩。”李效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