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10時20分,天氣晴好,博州邊境管理支隊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民警胡騫卻稱一場大風即將來臨。
果然,11時許,刮起一陣大風,黃沙漫天。
“不看氣象預警也能知道,這風起碼有6級。”胡騫說。他在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工作了5年,靠目測和感覺就能對風有基本的判斷。
隨后,博州邊境管理支隊向該站發來氣象預警:當日最大風力8級。
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是進出阿拉山口口岸的必經之路,平均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逾100天,有時最高風力達12級。多年來,胡騫和同事們在大風中堅守與奉獻著。
堅守一線:不放過任何隱患
當日12時許,記者從阿拉山口市來到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因為風很大,下車開車門時需要里面的人推、外面的人拉。
“上個月,有一輛兩噸重的大貨車被風刮倒,‘躺’在路基上。”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教導員沙劍飛說,如遇9級以上大風天氣,檢查站就會安排人員提醒過往司機:大風天氣禁止行車。
走進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記者看到操場的石碑上刻著“擎風”二字,沙劍飛說:“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的寫照——頂著風跑。”
13時整,風依舊呼嘯,兩個人說話距離稍遠一點兒啥也聽不見。記者隨沙劍飛來到執勤崗,看到胡騫正在檢查車輛。他頂著風扯著嗓子對駕駛員喊:“你好,請出示有效證件。”
“我們不能放過任何隱患。”胡騫告訴記者,4月6日13時許,他在執勤時通過監控視頻發現,一輛從阿拉山口口岸前往博樂市的面包車形跡可疑。胡騫迅速組織人員進行堵截,不出所料,在車上檢查出大量的野生藥材。因涉嫌非法采挖野生藥材,民警們將司機和乘車人員移交當地派出所處理。
近年來,隨著阿拉山口口岸的發展,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的工作量大增。大量過往的車輛、人員,考驗著民警們的眼力。
5月初的一天,民警邵光旭在對一輛從博樂進入阿拉山口市的私家車進行檢查時,發現其后備箱的角落里藏了一個黑袋子。“同志,請配合我們的檢查。”在邵光旭的勸說下,司機打開袋子,里面有40余條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托運或自運煙草必須有煙草管理行政部門簽發的準運證,否則就屬違法行為。民警將該車司機和暫扣的煙草移交阿拉山口市煙草公司。
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成立于1996年。23年來,該站發揮邊境檢查作用,有效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奉獻青春:心懷為民情
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的民警平均年齡只有25歲,無論酷暑還是寒冬,他們24小時值守,只要有險情總是第一個撲上去。
7月25日20時許,該站副站長馬飛在檢查站院子里休息時,突然發現從阿拉山口市至博樂市方向距離檢查站100多米處上空有一股灰塵。他立即通過對講機通知備勤人員:“請大家迅速集合……”
馬飛第一個趕到現場,看到一輛貨車側翻在路基上。在確認司機的意識清醒但卡在座位上出不來后,馬飛和隨后趕到的救援民警立即研究確定救援方案:敲碎擋風玻璃,把司機從車里救出來,簡單處理傷口,同時與當地交警部門聯系處理現場。
經了解,這是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從阿拉山口口岸卸貨后,空車返回時遇到7級大風導致側翻。這場救援從發現到營救成功,民警們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
7月2日17時許,沙劍飛帶領民警執勤時發現,在從博樂市通往阿拉山口方向的樹林帶里有10余只羊無人認領。他立即與當地護邊員聯系,經多方查找,最終與失主托某取得聯系,及時將羊交還給了托某,為其挽回經濟損失8000余元。
去年9月的一天,民警鄭帥在執勤時,一輛載有貨物的大貨車在檢查站過檢時發生爆胎、突發大火,鄭帥迅速組織備勤民警奮力搶救,經過近20分鐘的努力最終遏制了火情,為車主挽回經濟損失10萬余元。
在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的“民情日記”里,詳細記錄了檢查站檢查員的各種救援內容:爆胎、拋錨、自燃、交通事故、尋找失物……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以來,該站為遇險、受傷、病重旅客開通“綠色通道”76人次,救助困難旅客102人次……正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點滴服務,才換來群眾對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自建站以來,烏蘭達布森邊境檢查站先后榮立集體三等功3次,獲評“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1次,被原新疆公安邊防總隊評為“先進基層單位”6次、“先進黨支部”3次、“先進團支部”2次、“年度安全工作先進單位”3次,2017年7月1日被阿拉山口市黨委、政府授予“風口先鋒站”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