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鄰右舍摩擦不斷,業主物業矛盾升級,“離婚大戰”曠日持久……生活中的這些“鬧心事”,如果沒人管、沒地兒說,小事就會拖大,大事更會拖“炸”。
法律服務送上門,大事小事不出圈。近年來,阿克蘇市南城街道圍繞群眾多元化的法律服務需求,著力構建內容各有側重、資源打包整合的法律服務圈,把公共法律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找到管事的人、說事的地兒,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服務“量身定制”
7月30日上午,在南城街道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室,人民調解員王佳男幫古勒阿瓦提社區居民周某夫婦起草了離婚協議書,并向民政部門出具調解回執。
周某和妻子劉某是姐弟戀,年齡差距和兩地分居導致二人感情疏離、漸行漸遠,劉某提出離婚,周某卻不想分手。
7月14日至29日,王佳男對他們進行了3次調解:第一次,講明婚姻中夫妻雙方的權利義務,給出一周“冷靜期”;第二次,把脈“問題婚姻”,開出“藥方”;第三次,在雙方達成一致同意離婚的情況下,就財產分割、孩子撫養權歸屬等問題進行法律提示。
這是該工作室的標準化流程:在15天內進行3次調解,若調解失敗,引導當事人走司法程序。
以調為先,以和為貴,理性引導,依法維權。據南城街道司法所所長魯萍介紹,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室于今年6月成立,截至目前,共受理婚姻糾紛19件,調解成功12件。
公共法律服務要到位,必須精準。
南城街道下轄6個社區,商住小區、廉租房、公租房較多,物業糾紛居高不下。2018年,街道司法所在4個問題突出的社區設立物業糾紛調解委員會,做好此類糾紛排查、預警和疏導工作。
同時,每個社區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各類矛盾糾紛由社區統一受理、分類化解,一般糾紛就地解決,重大疑難糾紛移交街道。街道、社區兩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成后,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今年1至7月,南城街道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58起。
多元聯動調解
由街道黨工委牽頭,司法所主導,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加強與法院、公安、信訪等部門的協作,組建以社區干部、人民調解員、社區民警、律師為主的調解隊伍,南城街道的“大調解”格局已初具雛形。
4月初,租住在麗都社區的安某開車載貨時,因操作失誤,被貨車欄板砸中身亡。安某的親屬20余人從云南趕來處理后事,就賠償數額與安某的老板發生爭執。
南城街道黨工委、麗都社區警務室、調委會和駐社區律師一起對此事進行調解,先明確事故責任,再解釋政策法規,并調查了安某的家庭情況和用工公司的運營狀況,最終,安某的老板賠償42萬元,雙方簽署了調解協議書。
“你開你的門,關我的門干啥?”“你的門不關我能開門嗎?”7月下旬的一天,麗都社區干部謝冬云到浙商麗都小區6號樓走訪,正遇上業主阿某和李某“開戰”。她們是鄰居,由于樓道狹窄,兩家的門沒法同時打開。阿某平時喜歡敞著門,李某開門時便把阿某家的門關上,二人因此生了嫌隙。
謝冬云一口一個“大姐”叫著,挽著兩位老太太來到社區調委會,人民調解員端上熱茶,4人坐著聊天,從“抬頭不見低頭見”說到“開門關門互謙讓”,調解員還順帶科普了“相鄰權”,阿某和李某不好意思了,“嗨,以后不吵了”。
曉之以理,理要講到點子上;動之以情,情要找到突破口。“大調解”集聚資源、整合力量、上下聯動,專治“疑難雜癥”。
法律顧問的“成績單”
下社區72次,提供法律援助3次,開展法治宣講45次,解答群眾咨詢54次,化解矛盾糾紛35起,這是南城街道法律顧問高磊和阿曼古麗·吐爾地一年的“成績單”。
高磊和阿曼古麗分別來自新疆憂樂律師事務所和新疆勝天律師事務所。去年6月,兩人與阿克蘇市司法局、南城街道辦及其所轄6個社區的負責人簽訂了《阿克蘇市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協議書》。
一年來,兩名律師跑遍了6個社區的所有單位和居民小區,成為大家身邊的法律顧問。
除了介入居民的家長里短、雞毛蒜皮,高磊還對轄區23家民營企業開展“法治體檢”。他在調研中發現,部分企業未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合同糾紛、欠款糾紛、勞動爭議頻發,遂向上述企業發出風險預警,提出防范處置建議。
阿曼古麗則以她的語言優勢成為了普法志愿者。國旗下的宣講、法律知識競賽、“去極端化”講座,處處都有她的身影。
“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圈贏得了群眾點贊,也獲得了社會認可。2018年,南城街道司法所獲評“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榮立集體三等功;南城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獲評“自治區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
下一步,南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法書記杜云川定了個“小目標”:持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讓群眾用得上、可選擇、得實惠,從而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圈還將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