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跟記者分享自己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時,陳德忠和買合木提·庫爾班布滿老繭的手一直緊緊握在一起。
這是一對攜手走過50余年歲月的老哥倆。弟弟陳德忠是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喀拉塔什村的蔬菜種植大戶。在過去20多年中,他將原本蔬菜匱乏的村子變成了縣里遠近聞名的蔬菜村,而“哥哥”買合木提也在他手把手的幫助下,走向增收致富路。
“我們倆的感情,就像大棚里的蔬菜一樣,是一天天培養呵護得來的?!?月25日,陳德忠說。
“倔性子”將自家的麥地改種白菜
今年67歲的陳德忠9歲從重慶來到喀拉塔什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他一直靠務農維持生活。
在身邊人眼中,陳德忠是個“倔性子”,比如自家種的好好的麥子,他非得改種白菜這件事。
“那個年代大家種的都是糧食,很少有人種蔬菜。既然種得少,那就應該是有市場的,自然可以賣個好價格?!标惖轮艺f。
自從有了改種蔬菜的想法后,33歲的陳德忠開始“啃書”。也是在書中,他第一次接觸到“地膜種植”的概念。
1985年開春,儲備了理論基礎的陳德忠在家人的質疑聲中,將自己種植麥子的4分田地鋪上了地膜,播下了大白菜種子。
當年5月,4分田地為他回饋了1000余棵大白菜。1985年的第一次嘗試,他凈賺2000余元。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跟隨農業發展,陳德忠開始學習小拱棚種植和大棚種植技術。經過三四年的摸索,陳德忠在蔬菜大棚種植技術成熟后,開始在8個溫室、50個拱棚進行大規模種植。家中的生活,也靠著大棚蔬菜種植越過越紅火。
“只要愿意學,我就教”
嘗到甜頭的陳德忠沒有停止腳步,在他看來,“用現代技術種植蔬菜”的這條致富路實在大有可為。
“我們雖然是農民,但也要善于學習。知識每天都在更新,要學會用現代技術增產增收。”這是陳德忠的肺腑之言,他更希望,能用自己摸索出的法子幫助更多鄉親走上致富大道。
其實,看到陳德忠靠著大棚蔬菜種植致富,村里的鄉親們也萌生了跟他學習大棚種植技術的想法,買合木提也是其中之一。
買合木提和陳德忠是小時候一起玩耍長大的朋友。“小的時候,買合木提去哪都帶著我,護著我,就像我的哥哥一樣。農忙的時候,誰家父母沒時間做飯,就去對方家里吃,逢年過節,我們也都像親人一樣串門。”陳德忠回憶。
在陳德忠手把手的幫助下,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實踐中,買合木提在大棚中種植蔬菜的技術也越來越精湛。
“陳德忠教我種辣椒,這個特別難,我總是失敗,為了提高菜苗的成活率,他經常陪我吃住在大棚里?!闭f起陳德忠的傾囊傳授,買合木提仍心存感激。
“買合木提大哥是個很樸實的人,為了能學好技術,他特別認真,我每次去家里看他的時候,他都守在大棚里看著菜苗的長勢,有什么不懂的,他就拉著我問,我特別欣慰?!标惖轮艺f。
不僅是買合木提,在村子中,大部分村民都是陳德忠的徒弟。
“當時縣里買轎車最多的是我們村,經濟最活躍的也是我們村。這都要感謝陳德忠,是他帶著我們致了富。”喀拉塔什村黨支部書記熱合買提·買合木提說,他也是陳德忠的徒弟。
兄弟倆的感情要一代代傳下去
除了在“種菜”這件事上,陳德忠盡心盡力的幫助“哥哥”一家,在生活中,這對老哥倆也常?;ハ嚓P心。
買合木提回憶,在1985年前后,陳德忠開始嘗試種蔬菜不久,邀請他去家中看蔬菜長勢,但前往“弟弟”家的買合木提卻心事重重。陳德忠便追問原因。
“兒子好像發燒了,家里沒有備藥,老婆拿著濕毛巾給孩子降溫,但孩子的小臉依然燙乎乎的。”買合木提說,那天,陳德忠拿著體溫計和退燒藥和他一起趕回了家,并叮囑買合木提要按照藥品說明給孩子按時服藥,每隔一段時間要測一次體溫,如果一直不降溫,就去找他,帶孩子一同去醫院。
所幸第二天一大早,孩子的燒退了,買合木提的心也放下來了。
“其實我和弟弟之間沒有發生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兒,大家都是過日子,就是這些家長里短的事兒上,我們一直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辟I合木提說,還有平時家里要買什么大物件,資金不夠周轉時,也都是“弟弟”慷慨解囊,連欠條都不讓打。
如今,老哥倆的年紀也大了,令兩人欣慰的是,他們的孩子也將兩人的感情傳了下去。買合木提的孩子現在也在和陳德忠學習大棚種植蔬菜的技術。
“我們倆的感情走過了半個世紀,我們是親人,今后,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是一家人?!标惖轮艺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