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麥麥提努爾·吾布力艾山在烏魯木齊參加完第六屆自治區道德模范頒獎典禮后,回到阿克陶縣城,中午就趕往山上的家——位于帕米爾高原海拔4000米的布倫口鄉蘇巴什村。
車子越山嶺、穿隧道,大約3個小時后,停在了莽莽大山中的幾排平房前,這里便是他生活的地方。麥麥提努爾說,40年前,他的父親、同為護邊員的吾布力·艾山走這條路只能騎駱駝,得走3天。
如今,這里的石頭路已變成了柏油路,駱駝換成了汽車。麥麥提努爾說:“從我的爺爺算起,我們家護邊已經到第四代了,共出了16位護邊員。”
不忘囑托 20年巡邊不輟
從阿克陶縣的住處離開時,麥麥提努爾仔細整理了自己的隨身物品——一個嶄新的小皮箱。里面整齊地疊放著他領獎時的衣服、道德模范獎狀和獎杯,鮮紅的綬帶對折兩次,放在最上面。
出門時,77歲的老母親替他整了整衣服,輕聲叮囑:“去了好好工作,注意身體。”
山下陽光明媚,山上朔風勁吹。崇山峻嶺之間,麥麥提努爾和另外11戶牧民的兩排平房顯得很小,但房前迎風招展的國旗卻鮮艷奪目。風越刮越急,夾雜著雨點撲打下來,妻子將爐火燒得通紅,麥麥提努爾將一段蕩氣回腸的護邊故事細細道來。
37年前,7歲的麥麥提努爾第一次跟著父親走上了邊境線。看著莊嚴矗立的界碑,父親告訴他:“那邊是別人的國家,這邊是我們的國家。”他跟著父親一邊放牧、一邊護邊,在高原上日復一日,一過就是17年。父親質樸堅定的信念深深影響著他:“邊境線在哪,我們就要守護在哪里。”
麥麥提努爾家的護邊史,是從爺爺開始的,后來又交給了父親。在麥麥提努爾24歲這一年,父親把護邊的任務交到麥麥提努爾手上。父親說:“我歲數大了,你們要繼續護邊。”記著父親的叮囑,麥麥提努爾在高原上堅守至今,已經20年。
10年前,麥麥提努爾在院子里立起了旗桿,每周和護邊員們在這里升國旗,他說:“這是祖國的象征。”
初心不改 不辭艱辛守護家園
高原上的天氣多變。6月28日下午短短幾個小時內,先是下雨,不一會兒轉成豆大的冰雹,傍晚時分又飄起了雪。過去幾十年里,麥麥提努爾一家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里堅守著祖國的邊境線。
山上氣候惡劣,當地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掉牙齒。麥麥提努爾這些年一共掉了6顆牙。他說:“冬天巡邊時,口渴了就吃雪,時間長了,牙齒就掉了。”
常年艱苦生活,麥麥提努爾得了胃病和風濕病。此外,麥麥提努爾還有一緊張心臟就不舒服的毛病。他說,那是一次巡邊歷險留下的后遺癥。
2008年冬天的一天,麥麥提努爾巡邊時,有一段路摩托車騎不上去,只能步行。不料下起了大雪,他還沒走下來天就黑了。再往下走時,他猛然看到了四只發光的眼睛。“那兩只狼當時離我也就二三百米。”麥麥提努爾回憶,情急之下,他一邊大喊大叫,一邊抄起地上的石頭亂砸過去。狼跑了,麥麥提努爾狂跳的心才漸漸平靜下來。
幾十年風吹雨打,麥麥提努爾深知護邊的艱辛。他說,自己從小就在這里長大,守護邊境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再辛苦也值得。
矢志不渝 四代人堅守邊境線
麥麥提努爾的大女兒古麗加瑪麗·麥麥提努爾是家里的第四代護邊員。這幾天,她和母親、妹妹守在電視機前,激動地觀看父親在烏魯木齊領獎的畫面,并把拍下來的照片一次次發到微信朋友圈里,心中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古麗加瑪麗讀完高中就回到山上,當了一名護邊員。她坦言,剛回來時也后悔過,但看到父親和那么多護邊員年復一年守護邊境,她覺得自己也有一份責任。
麥麥提努爾的大哥,今年已年過60的塔吉·吾布力也是一名護邊員,說起麥麥提努爾,他夸贊說:“弟弟是一個優秀的護邊員,像爸爸一樣優秀。”
麥麥提努爾每次下山回來,他的母親塔西布·斯拉木都要問一下護邊的情況。說起麥麥提努爾,老人十分心疼:“每次下來我都勸他去看看病,可他總是匆匆忙忙就上山了。”但老人還是要求兒孫一定要守護好邊境。她說:“老伴兒活著的時候總說,‘我的兒子和孫子只要在這里生活,就必須守好祖國的邊境線’。”
這幾年,麥麥提努爾獲得了不少榮譽,一張張獎狀、一條條綬帶,都被他整整齊齊地掛在墻上。母親說,“那是黨和國家給兒子的榮譽。他是個優秀的護邊員,把祖國的邊境守護好是他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