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有這樣一個家庭,四代人都把邊防事業(yè)作為職責使命,這就是新疆公安邊防總隊退休干部龍吉克·卡德爾的家庭。龍吉克的爺爺、父親以及他的兩個兒子都是軍人,一家人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帕米爾高原上。
“希望我的后人把為國戍邊的光榮傳統(tǒng)傳承下去。”今年56歲的龍吉克說。
戍邊傳統(tǒng)代代相傳
1896年,龍吉克的爺爺阿布力克木·阿爾比克出生在塔什庫爾干一個貧困牧民家中。
上世紀30年代,駐守塔什庫爾干的軍隊找到阿布力克木,請他帶領當?shù)啬撩窳x務守邊。從此,深明大義的阿布力克木就把守邊當成自己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阿布力克木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立下家訓:全家人都要永遠跟著黨走,愛國守邊。1976年,阿布力克木去世。“爺爺留下的遺囑仍然是子孫后代要用生命來守護祖國的邊境線。”龍吉克說。
“1952年,我的父親卡德爾·阿布力克木被推薦到中央民族學院學習。”龍吉克說,大學畢業(yè)后,父親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塔什庫爾干某邊防團服役。
“父親入伍以后,多次參加軍區(qū)大比武并贏得名次。”龍吉克自豪地說。
沿著足跡不斷前進
1979年,龍吉克入伍,來到新疆公安邊防總隊喀什邊防支隊,成為一名邊防軍人。
塔什庫爾干邊防轄區(qū)的野外自然環(huán)境惡劣。有一段時間,龍吉克連續(xù)數(shù)月帶領官兵們在野外執(zhí)勤,風餐露宿,為邊防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本人也榮立個人三等功。在擔任塔什庫爾干邊防大隊教導員期間,單位連續(xù)8年被評為先進大隊、標兵單位,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
“1995年夏天,我陪父親來到帕米爾高原通過瓦罕走廊的邊境前沿,看看他當年奮斗過的地方。”龍吉克說,年事已高的父親難掩心中的激動,用一個月的時間在一塊橢圓形石頭上刻下“守邊愛邊最光榮,望我子孫守邊愛國一輩子”18個字。
20多年過去了,石頭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見,展示著一個軍人家庭的誓言。
“要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邊防鞏固,保家衛(wèi)國。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龍吉克一直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兒子接過戍邊接力棒
“我小時候經(jīng)常聽爺爺講他小時候的故事。‘感謝黨讓各族群眾過上了幸福生活’是他經(jīng)常說的話。”龍吉克的大兒子阿布都賈米·龍吉克說,他和弟弟夏吾古尼·龍吉克先后入伍從軍。
入伍后,兩兄弟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軍校畢業(yè),回到父輩曾經(jīng)奮斗過的地方,接過戍邊接力棒。
“小時候,看到爺爺領完工資就會把一部分工資分給有需要的人。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只講奉獻不講回報的人,他們通過奉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我們兄弟也要像他們一樣。”阿布都賈米說,“將來,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要當一名軍人。”
如今,受龍吉克家庭四代人入伍從軍的影響,他們的不少親戚也紛紛入伍從軍,扎根在帕米爾高原上,踐行著為國戍邊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