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處中哈邊境的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薩爾布拉克鎮(zhèn)科克托海村,有這樣一群特殊守邊人,他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守護著祖國的每一寸領(lǐng)土。
6月14日,記者從哈巴河縣城驅(qū)車180公里來到科克托海村,聽守邊人講述他們的故事。

接過巡邊的“接力棒”
剛到科克托海村村頭,記者就遇到了正在巡邊的護邊員胡爾曼別克·哈巴西。
去年10月,28歲的胡爾曼別克通過招聘,成為哈巴河縣邊境管理大隊薩爾布拉克邊境派出所的一名護邊員。
胡爾曼別克的主要任務(wù)是查看有無牲畜越境、邊境線上的防護設(shè)施有無損壞、界碑字跡是否褪色。巡邊后及時準確地將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留下第一手資料。
據(jù)薩爾布拉克邊境派出所副所長吾拉別克·馬吉提別克介紹,胡爾曼別克的母親因病臥床多年,可胡爾曼別克沒有因此向單位尋求過幫助,沒有請過一天假。
2月9日,阿勒泰地委書記張巖在哈巴河縣邊境一線調(diào)研,得知胡爾曼別克家的情況后,他立即囑咐隨行的工作人員要關(guān)注護邊員家庭的特殊困難,及時幫助他們解決所需所求。
隨后,哈巴河縣人民醫(yī)院迅速聯(lián)系胡爾曼別克,并將其母親接到醫(yī)院做相關(guān)檢查,同時幫助聯(lián)系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做進一步治療。
如今,胡爾曼別克的母親病情逐漸好轉(zhuǎn)。
胡爾曼別克說:“我們的村子挨著邊境線,小時候,長輩們就告訴我們‘不能過去,別人也絕對不能過來’。我們從小在這里長大,村里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守衛(wèi)祖國的邊境線,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家園。我要接好巡邊的‘接力棒’,守護好祖國的邊疆。”
一家人守邊
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科克托海村護邊員們把巡邊當做自己的終身事業(yè)。
57歲的阿哈江·莫木汗是胡爾曼別克家的鄰居。在他的帶領(lǐng)下,其兩個兒子及兒媳婦都申請成為護邊員。
阿哈江是2008年加入護邊員隊伍的,之前,他以放牧為生。現(xiàn)在,他和孩子們每月分別可以領(lǐng)到2000元工資,一家人生活得安逸幸福。
2013年,阿哈江一家搬進新家——一套白色的磚混房,這是哈巴河縣專門給護邊員蓋的“護邊房”。
阿哈江說:“現(xiàn)在黨的政策好了,孩子有學上,家人生病有醫(yī)保,柏油路也通到了縣城,日子越過越好。”
阿哈江很注重家風的傳承,他經(jīng)常召開家庭會議,給兒子和兒媳婦介紹護邊巡邏注意事項,給孫子、孫女講解保衛(wèi)家園的重要性,還教育引導他們要好好學習,鍛煉身體,長大后參軍入伍,當一名邊防軍人。
10本巡邊日記
在接受采訪時,胡爾曼別克和阿哈江都向記者提到了一個人——杜給·特熱汗。
杜給今年50歲,1998年成為護邊員。從2008年2月至今,他累計寫了10本巡邊日記。
杜給個頭不高,黑紅的臉頰上兩道粉色的疤痕極其醒目。2010年冬季的一天,阿勒泰地區(qū)遭遇雪災(zāi),杜給早晨8時出門巡邏,直到22時才回來,進門時臉頰上已留下兩道深深的凍傷疤痕。
說起當護邊員的初衷,杜給告訴記者:“我叔叔是一名護邊員,我從小就跟著他巡邊,我覺得做一名護邊員非常光榮。”
每天8時許,杜給收拾好家里家外的活后,就趕緊出門和其他隊員會合,開始一天的巡邊。他隨身攜帶著一個包,里面裝著馕、望遠鏡、紅油漆、筆記本等,一出門就是一天。
2008年冬季的一次巡邊經(jīng)歷讓杜給印象深刻。當時下了一夜的大雪,積雪厚達1.5米,他在巡邊時發(fā)現(xiàn)低洼處的邊境線已經(jīng)看不見了,界碑也被雪蓋住。他趕緊打電話通知村里的護邊員一起清雪,大家一口氣干了四五個小時。
杜給說:“幸虧及時清理了積雪,不然村里的牲畜有可能會越過邊境。”
21年如一日,杜給和科克托海村的護邊員們守護著村里的這條邊境線,他們把邊境線上每一塊界碑、每一棵樹木都記在心頭,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對祖國的忠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