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清晨,一場蒙蒙細雨把童話小城布爾津縣洗得干干凈凈。
一大早,布爾津縣布爾津鎮(zhèn)津河社區(qū)“小楊說事”辦公室負責人楊尚安剛到辦公室,門外就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來者是水木瀾庭小區(qū)居民王輝(化名),他推開楊尚安辦公室的門氣沖沖地說:“小楊兄弟,你給評評理!我租了李兵(化名)家的房子,交了訂金、簽了合同,可他現在卻說不租了!”
說著,王輝從手提袋里拿出一份租房合同和一張收條,攤在桌面上。
“王哥,你別著急,坐下來喝口水,慢慢說。”楊尚安一邊倒水,一邊安撫道。
今年年初,從四川來布爾津縣打工的王輝經人介紹租賃了水木瀾庭小區(qū)居民李兵的房子。王輝一家剛住進去,李兵卻突然反悔了,表示不想出租了,這讓王輝一家很著急。
幾天來,王輝多次找李兵溝通、協(xié)調,但未果。聽說社區(qū)有個“小楊說事”辦公室,專門為大家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只要用手機掃一下小區(qū)大門口張貼的“小楊說事”微信二維碼,就能聯系到辦公室負責人。
就這樣,王輝通過手機微信添加楊尚安為好友,并約好次日早晨見面。
了解情況后,楊尚安走出辦公室,撥通了李兵的電話。15分鐘后,楊尚安回到辦公室,問王輝:“如果李兵愿意在退訂金的基礎上給你一些補償,你能接受嗎?”
“我現在找房子也來不及啊。”王輝有些沮喪地說。
“你放心,我現在就幫你在社區(qū)的微信群里打聽租房的事。”楊尚安說著,掏出手機發(fā)布租房信息。才一會兒工夫,他便收到兩三條出租住房的信息。
在楊尚安的幫助下,王輝一家人在當天就找到了合適的住房。
津河社區(qū)位于布爾津縣城中心區(qū),社區(qū)內有河堤夜市和額河美食街。一到夏季旅游旺季,社區(qū)每天的流動人口逾3萬人。
今年2月,津河社區(qū)借鑒“楓橋經驗”,在該社區(qū)中心警務站成立了“小楊說事”辦公室。津河社區(qū)副主任、津河社區(qū)中心警務站站長楊尚安作為牽頭人,與社區(qū)人民調解員、聯戶長、退休老黨員等組成一支調解隊,為居民化解矛盾糾紛。
為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楊尚安創(chuàng)建了“津河社區(qū)流動人口服務交流平臺”微信群和“小楊說事”微信號,并在轄區(qū)張貼微信二維碼、定期發(fā)布便民信息,實現服務群眾由“腳尖”到“指尖”的轉變。
6月初的一天,在“津河社區(qū)流動人口服務交流平臺”微信群里,一名游客向楊尚安反映,自己正在河堤夜市一家燒烤店吃飯,但等待時間太長。
楊尚安立即趕到現場了解情況。見到楊尚安后,游客稱,燒烤店服務員上菜慢、服務態(tài)度不好,所以他不愿買單。燒烤店老板解釋稱,由于人多上菜慢了點。
楊尚安耐心傾聽后發(fā)現,雙方都在賭氣。
“出來游玩就是圖開心,你看這樣行不行,讓老板給你們打個折,畢竟上菜是慢了點……”楊尚安耐心地給游客做思想工作。
最終,燒烤店老板同意此方案,游客也掏了餐費。
河堤夜市有50多家商戶,每個月,楊尚安都會挨個上門走訪。宣傳法律、監(jiān)督經營、提供服務……大家遇到矛盾糾紛就聯系楊尚安,對他很信任。
對于調解工作,楊尚安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即“三早”措施:矛盾糾紛排查“早”開展、矛盾糾紛受理“早”介入、矛盾糾紛調解“早”結束。自成立至今,“小楊說事”辦公室已調解矛盾糾紛17起,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
楊尚安說:“老百姓的事沒小事,服務群眾是大事。”